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质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辽宁省1981—2009年主要河流冻结和解冻日期观测资料,分析河流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封冻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宁省各流域河流平均冻结日期最早出现在11月3日,最晚在11月15日;河流平均解冻日期最早出现在3月15日,最晚在3月30日;平均封冻期为120~146 d。1981—2009年河流冻结和解冻日期分别呈显著的推迟和提前趋势,封冻期呈显著减少趋势;冻结日期的早晚受11月最低气温的影响较大,同年3月地面温度的升高对解冻日期的提前影响最大,封冻期的长短对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辽宁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61—2015年东北地区2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86—2015年辽宁省水稻单产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水稻产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基于大气环流对长期天气过程影响的滞后性,考虑预报因子的显著、稳定性和独立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水稻年景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辽宁省水稻实际产量、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发生气候突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7和1994年,实际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关系较密切;(2)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经F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预报基本正确率为81.9%,用该模型预测2014、2015年水稻年景,均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冷锋频数最多、活动最强的区域,且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年,从北大西洋到欧亚大陆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欧亚遥相关(EU)波列正位相,华北地区上空500 hPa为负位势高度异常,表明东亚大槽增强,相应的西伯利亚高压偏强;(3)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为异常暖平流时,华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增强,冷锋活动也增强;(4)大西洋北部的海面温度(SST)异常可能通过激发对流层中、上层的罗斯贝波,该罗斯贝波向东传播经欧洲—西西伯利亚传至中国华北地区,从而影响华北地区的冷锋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辽宁省1961—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和太阳黑子相对数,采用趋势系数等方法,对辽宁省夏季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与太阳黑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辽宁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趋势系数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干旱站次比呈波动上升趋势,干旱范围逐年增加;辽宁省干旱站次与太阳黑子呈正相关关系,太阳黑子极大值(M)年附近出现干旱概率明显高于太阳黑子极小值(m)年。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1961-2007年4-5月辽宁14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和透雨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透雨出现日期和透雨量与播种期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辽宁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偏晚趋势,透雨量呈偏多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点;透雨出现时间与透雨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播种期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偏晚(早)的年份,透雨量偏大(小),播种期降水量偏少(多)。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6年16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根据国家标准《寒潮等级》(GB/T 21987—2017)的单站冷空气等级,计算近56年来各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频次、强度、持续日数,应用趋势系数、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相似系数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三种类型寒潮(超强寒潮、强寒潮、寒潮)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种类型寒潮日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高海拔地区相对偏多,低海拔和平原地区相对偏少。年尺度上,1961—2016年三种类型寒潮日数和站次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呈现为超强寒潮>强寒潮>寒潮;年代尺度上,三者均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相对偏多,1980年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偏少的时段,21世纪00年代中期以后有小幅度增加;寒潮日数和站次均存在明显的3~5 a短周期性变化。1961—2016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在空间变化上全区呈一致的增加趋势,66%的站点增温显著,检测到冬季气温的突变点为1981年。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后,三种类型寒潮日数和站次均有明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胡春丽  焦敏  李菲  李辑  周晓宇 《气象科学》2023,43(3):420-426
利用1961—2017年东北地区164个气象站逐日气温、最低温度资料,按照《冷空气过程监测指标》行业标准,建立东北地区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历史数据集,采用气象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东北冬季气温、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系数为0.45,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1960s最低,2010s达到最大值;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突变时间为1981年,突变前气温负距平为主,突变后气温波动变化明显;东北地区冬季冷空气过程以寒潮为主,冷空气出现日数、发生强度以12月最多、最强;冷空气趋势变化不显著,其中1961—1970强度最强,2001—2010年最弱;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突变后冷空气日数减少,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9.
南果梨是辽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基于南果梨发育期监测数据和区域气象站资料,根据南果梨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采用统计方法,确定了温、光、水等气象要素对南果梨品质影响优劣评判指标。结果表明:(1)南果梨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由区域适宜性、不同物候期气象条件、气象灾害、生产管理条件共14个因子构成。其中,影响南果梨品质的主要气象要素为各发育期气温、降水、日照,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上糖期日较差。(2)2018年辽宁鞍山海城王石镇天鹰果业生产的南果梨气候品质评价评分为89.6分,为“优”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