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Sea 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Coupled climate system models are indispensable tools for the study of sea ice, its internal processe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omponents, and projection of future change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simulation of sea ice by the 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 Grid-point Version 2 (FGOALS-g2), in 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with a focus on historical experiments and late 20th century simulation. Through analysis, we find that FGOALS-g2 produces reasonable Arctic and Antarctic sea ice climatology and variability. Sea ic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re well captured. The decrease of Arctic sea ice extent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is reproduced in simulations, although the decrease trend is lower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Simulated Antarctic sea ice shows a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cycle with high accordance to the amplitude of winter-summer changes. Large improvement is achieved as compared with FGOALS-g1.0 in CMIP3. Diagnosis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forcing on sea ice reveals several shortcomings and major aspects to improve upon in the future: (1) ocean model improvements to remove the artificial island at the North Pole; (2) higher reso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model for better simulation of important features such as, among others, the Icelandic Low and westerly wind over the Southern Ocean; and (3) ocean model improvements to accurately receive freshwater input from land, and higher resolution for resolving major water channels in th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  相似文献   
52.
湖北秭归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秭归地区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海侵没积序列。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及1:5万区域地质填图,将该区娄山关组顶部至红花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总结了各层序的层序界面性质及体系域发育特征,并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从而进一步指出:块状白云岩物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海平面下降事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53.

分数阶微分算子具有描述历史依赖性和全域相关性的特质,本文利用这种特质描述双相介质固体骨架的黏弹性特征.基于Kjartansson常Q理论将含有分数阶时间导数的黏弹固体骨架各向异性本构关系与双相介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引入流变学本构关系描述孔隙流体的黏滞性力学行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分数阶时间导数常Q黏弹本构关系的含黏滞流体双相VTI模型.推导了相应的时间域波传播方程,然后对该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整数阶导数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对分数阶时间导数采用短时记忆中心差分算法,进行了不同相界、不同品质因子组及双层地质结构情况下该类介质中波场的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将含有分数阶时间导数的常Q黏弹固体骨架各向异性本构关系及孔隙流体的黏滞性本构关系引入双相介质理论是可行的,二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地下介质的黏弹性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波在黏弹各向异性孔隙介质中的传播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反演和重构地下油气储层和结构奠定正演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4.
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物探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地质背景,充分考虑地球物理前提和地质勘查目的,注重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本文结合杭州市城市地质调查中浅层地震勘探,在第四系厚覆盖区,针对查明基岩埋深、确定松散沉积层的分层.在基岩埋深不同,松散沉积结构不同时选择有效的勘查手段、数据采集时的震源及参数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5.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该区的矿床时空分布、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成矿物化条件、矿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指出区内总体成矿地质背景为具有过渡型地壳特色的大陆复合型造山带,可划分为中元古代-古生代海盆同生沉积成矿、中生代大规模陆内俯冲造山体制后生热液成矿两个成矿阶段,具有盆地边缘控矿、动力学转换带成矿、成矿的广义层控性及碰撞造山体制浅成与中深成热液矿带成对共生等特点.  相似文献   
56.
东昆仑三维重力异常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宁 《青海地质》1996,5(2):33-42
小波变换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信号处理技术,它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特性。本文探讨了小波变换在分解重力异常中的应用。同时,利用计算机对重力资料的三维定量解释,进行了初步试算。通过东昆仑地区实际资料处理,认为这二种方法在重力资料处理解释中,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57.
海南岛法门期生物地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首次发现的牙形刺Palmatolepis  gracilis sigmoidales, P. gracilis  gracilis,Polygnathus germanus等及珊瑚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等,确定昌江组属法门阶,并与湘中邵东组、孟公坳组两个组的层位相当。它是海南岛迄今已知的唯一的泥盆纪沉积。至此,海南岛是否存在泥盆系这一华南地区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获得基本解决。同时,依据新获得的古生物证据,指出保亭地区南好组选层型剖面为志留系而非前人所称下石炭统;石碌-金波一带的南好组第三段为上石炭统而非前人所称杜内阶或推测的中-上泥盆统。  相似文献   
58.
鄂豫陕毗邻区地层、岩相建造及沉积盆地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豫陕毗邻区金属和有金属矿床的全面研究和重点解剖,指出泥盆系、二郎坪(岩)群、上震旦统、耀岭河群(组)和武当山(岩)群是本区的主要赋矿地层,详细论述了陕西山柞旬地区泥盆纪岩相建造和沉积盆地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9.
笔者针对综合物探方法在嘉兴地区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结合地热2号井的钻探验证情况,分析了物探方法的有效性,认为嘉善惠民地区有望形成地热田。嘉兴地热2号井打出热水,对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勘查及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鄂西娄山关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有众多陆上暴露和溶蚀标志,表明其产生受寒武纪末海平面下降事件的控制。它不仅形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而且恰与寒武-奥陶纪年代地层界线相重合,体出了层序界面,年代界线和事件界线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