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357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721.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的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对有利沉积相带分布的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的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的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对层间氧化带的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的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的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对铀储集层砂体的分布特征和铀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及伊犁盆地南缘典型铀矿床成矿机理及成矿信息的研究,进一步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期次及成矿过程;构建了伊犁盆地南缘"中西段稳定斜坡带继承性叠加富集成矿、中东段强构造改造背景下叠加改造成矿"的铀成矿模式;总结了以构造、建造和铀源为判别依据的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区带及成矿环境的识别标志,以地层结构、沉积(微)相、铀源、后期改造等多要素耦合的有利目标层识别标准,以砂体成因类型、发育规模、还原容量、岩性组合、地层产状等多要素耦合的有利成矿砂体判别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例,厘定了其古层间氧化带不同分带砂岩的地球化学指标模式。综合分析两片研究区的成矿机理及成矿信息,结合实际勘查进展,预测并优选了多片铀成矿远景区,进一步拓展了两片研究区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723.
杨庄岩体空间上与白杨河铀矿密切相关,岩体形成后遭受强烈改造。本文针对该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主量元素特征上具富碱Alk:8.40%~8.97%、特别是富钾K2O:2.74%~4.10%、富铝Al2O3:12.32%~13.54%、低钙CaO:0.23%~1.61%、贫镁MgO:0.04%~0.11%、极度低磷的特征,ΔOX值较高(多>1),指示岩石的氧逸度比较高;明显富集LILEs(如K、Rb、Pb等)和U、Be、Mo元素,富集Nb、Ta元素,严重亏损Ba、Sr、Eu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为95.22×10-6~121.89×10-6。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强烈Eu的负异常(δEu:0.05~0.11),具海鸥型稀土配分,显示具有高分异的特征。花岗斑岩的Th/U比值在2.9~11.6之间,变化范围非常大,表明岩体中铀有不同程度被浸出。铀与稀土、锆以及铌的协变图解显示出一定正相关关系,铀在活化迁移的同时,稀土、锆以及铌也发生...  相似文献   
724.
严立龙  曾令森  申宇  李广旭  赵令浩 《岩石学报》2023,39(12):3605-3618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藏南冈底斯带尼木地区出露有规模较大、原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66Ma)和晚三叠世(220~219Ma)的变质基性岩,而晚三叠世变质基性岩中还存在~2.5Ga的捕获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两期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即:(1)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2)比较一致的Sr和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t)=0.703225~0.703664,εNdt)=6.51~6.81)。结合拉萨地块东南缘已发表的三叠纪中-基性岩地球化学数据,发现尼木中二叠世和晚三叠世基性岩皆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岩浆来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地幔2.5%~4%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对比拉萨地块西南缘与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俯冲相关的岩浆记录,推断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下的初始俯冲作用具有穿时性,东段俯冲作用在~266Ma已经开启,西段则发生在255~214Ma之间。

  相似文献   
725.
高温给城市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脆弱性后果愈发严重,如何科学量化与评估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高温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在城市高温人口脆弱性分析框架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整合遥感影像、手机信令、POI、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从高温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高温影响下人口脆弱性评...  相似文献   
726.

复杂介质油气藏的地震波频散和衰减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油气特征反演与解释的重要属性.介观尺度处于微观孔隙尺度与宏观地震波场尺度之间,地震波穿过饱和流体岩石时激励流体发生频散和衰减,导致地震波能量损耗,被称为介观波致流.其形成机理、特征和规律一直是勘探地球物理学和岩石物理学等领域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也是研究的前沿和难点之一.本文首先选取印第安纳灰岩(Indian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排水方式饱和样品,使用CT方法研究介观流体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研究其机理,引入Biot孔弹性理论构建三维(3D)数值模型,模拟部分饱和岩石的纵波速度频散和衰减特征.经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匹配,表明Biot孔弹性理论可以用来描述介观波致流的物理机理.本文发展的岩石物理实验结合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为今后研究介观流衰减和频散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27.
Sentinel-1卫星TOPS模式影像通常在几何配准的基础上,再次利用Burst重叠区域进行增强谱分集处理以实现高精度配准。几何配准主要依赖卫星轨道参数,难以进一步提高其配准精度,因此Sentinel-1影像配准的关键则是通过增强谱分集准确估计出几何配准后的残余偏移量。然而,增强谱分集易受失相干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低相干条件下难以满足0.001像素的配准精度要求。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单基线条件下的增强谱分集配准处理进行以下改进:(1)完善增强谱分集多视理论,采用前置多视处理,优化增强谱分集处理流程;(2)基于增强谱分集相位的残余偏移量等权估计升级为加权估计,改善参数估计方法;(3)完善距离向增强谱分集加权估计理论,实施距离向增强谱分集配准,增加增强谱分集的观测量。然后在单基线配准的基础上,针对时序影像处理提出优化方案:(1)根据影像干涉对组合所形成的增强谱分集冗余观测量进行多基线配准;(2)采用分布式目标技术提高增强谱分集干涉图相位质量。上述改进方案互相补充,不但能独立实施,而且可以联合使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上改进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配准精度。  相似文献   
728.
基于局部斜率属性的VSP波场分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垂直地震剖面(VSP)资料中上、下行波视速度的差异,利用地震剖面同相轴局部斜率属性参数,提出了一种分离上、下行波场的新方法.首先利用Fourier变换初步分离上、下行波场,然后利用平面波分解滤波器(Plane Wave Destruction (PWD) Filter)技术估计初始分离波场的同相轴局部斜率属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对VSP原始资料波场分离.该方法是一种时间域最小平方优化分离波场的方法,不存在其他滤波方法阈值滤波器边界的影响,减少了因镶边问题带来的假象.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分离出的上、下行波噪声假象少,振幅保持好,更好地消除了上、下行波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29.
基于穷举法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地物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穷举法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地物识别方法。该方法从所有与研究区有关的可能参考光谱中识别出图像上每个像元的最佳匹配光谱,绘制识别结果图,并由图中信息可对参考光谱进行更换,以求得最佳识别结果。并以云南省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区外围的高光谱遥感图像为例,得到了该区的地物识别图,经实地检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3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间隔6 h 的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9月6—7日出现在河南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1) 高纬冷空气沿乌拉尔山东侧呈东北—西南向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南下,在新疆地区堆积形成闭合冷性低涡,该低涡中分裂出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在河南省境内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汇合,导致了这次大暴雨过程;( 2) 贝加尔湖附近的下滑槽东移南下,引导冷空气侵入沿切变线东移进入河南省的西南低涡,使该处大气斜压性增强,低涡发展,导致豫北及豫东地区中低层辐合明显加强,促使降水加强;( 3) 此次过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脊线稳定在26 °—27°N,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中、低空西南低涡或其前部的切变线共同作用,呈现出河南省区域暴雨的典型天气形势。此外,应用河南省暴雨预报模型结合物理量诊断客观预报方法,能较好地预报这次大暴雨过程的落区及量级,表明该方法对区域性暴雨、大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