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冰雹云中累积区与冰雹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应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陕西旬邑地区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冰雹云中存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其出现在最大上升气流之上,其中累积的过冷雨水含量随着云的发展而变化.冰雹生长在此累积区内.催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内播撒AgI粒子能取得较好的防雹效果.  相似文献   
72.
应用查表法模拟区域对流层O3、Nox分布和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TEM-II气相光化学模式探讨了影响对流层O3、NOx气相光化学转化率的各物理、化学因子。表明在我国多数地区光化学污染物特征(NMHC/NOx较高)下,光辐射强度、温度、初始O3浓度和NOx浓度是影响O3、NOx气相光化学转化率的主要因子。将以上因子分档组合,计算并建立了各种情况下O3、NOx气相光化学转化率的查算表,并将之用于模拟区域O3、NOx的演化和分布。结果表明,与光化学模式直接耦合计算法相比,该方法既能显著缩短计算时间,又能基本反映大气化学反应的非线性过程,并与直接耦合法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73.
74.
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便于分析,将冰雹的21档按照一般关于冰雹分类的定义重新划分为5类:小冰粒子(直径D<1mm)、霰与雹胚(1mm<D<5mm)、小雹(5mm<D<10mm)、典型雹(10mm<D<25mm)、大雹(D>25mm)。研究了每一类粒子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给出了悬垂区、云砧,上下气流区等冰雹粒子谱分布及演变情况,提出了多单体雹暴中各尺度的冰粒子通过主次单体之间的运动循环机制对冰雹形成及增长的作用及贡献。最后将冰雹分档谱与Marshall-Palmer谱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5.
冰雹云中微物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通过实例模拟研究了云中冰相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云中粒子产生有一源地,在雹云发展阶段早期,霰、冻滴,雹和雨水的极大产生率都位于6.0 km高度附近,这里是雹胚及冰雹形成的源区,从"利益竞争"概念出发,人工防雹的催化部位应在此高度附近;粒子产生高度与其源项发生高度及主要增长方式有关,粒子产生和增长过程在云的发展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在冰雹形成过程中,作为雹胚的霰和冻滴主要通过撞冻过冷水增长.撞冻增长占增长量的大部分,云中存在丰富的过冷水对冰雹胚胎和冰雹形成、增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冰晶-过冷水-雹胚-冰雹"这一链环中,没有过冷水参与很难形成强烈降雹.通过两例雹云的对比研究,发现若雹云云底温度降低和湿度增大,由于霰撞冻过冷水尤其是撞冻过冷云水增长量大幅度提高,霰的尺度加大,提高向冰雹的转化率,使霰胚数量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7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后,发生在海洋岛屿之间的争夺,连续不断。厄立特里亚与也门争夺哈尼什岛的兵戎相见,希腊与土耳其争夺伊米亚岛(土耳其称为卡尔达克岛)上的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并展开了护旗大战,日本与韩国为独岛(日本称为竹岛)曾掀起了主权舆论与军事演习加示威大战等等。  相似文献   
77.
78.
我国西南地区云水化学的某些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1989年9—10月份在成都、重庆和贵阳地区进行的一次酸雨综合观测中得到的以这些地区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云水化学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果说明,该地区云水已酸化.从云水酸度和化学组分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化,云水和雨水化学组分对比分析表明,该地区云下过程对雨水酸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肖辉  徐华英  黄美元 《大气科学》1988,12(3):312-319
本文利用已建立的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分别研究了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条件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碰并过程对积云发展前期云滴谱展宽的作用中,以重力碰并过程的作用最为显著,小尺度湍流的碰并过程则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加速大云滴的增长,而电碰并过程的作用并不大.大气层结条件对积云中云滴谱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0.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详细地考虑云的微物理过程,模拟了积云发展前期云的宏微观结构,研究了盐核谱和浓度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模式模拟的云中上升气流和含水量等宏观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上一致,云滴谱分布和大云滴浓度以及它们随高度分布的特征等也与观测相符。在积云顶部附近还模拟出双峰云滴谱。结果还指出,大陆性积云云滴谱和海洋性积云云滴谱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空气中盐核总浓度不同所致,而不是由于巨核多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