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61.
铀矿床酸法地浸采矿后地下水污染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国夫  罗定贵 《国外铀金地质》1998,15(4):380-382,364
  相似文献   
562.
岩溶水系统的径向基神经网络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水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输入与输出间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系统的仿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本文以MATLAB为平台,介绍了RBF网络的基本原理与训练方法,具有结构自适应确定、输出不依赖初始权值的优良特性。试用该方法建立了济南市岩溶水系统地下水位及其影响因子间的RBF网络模型,讨论了训练样本集与检测样本集的构建、原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神经网络训练误差设置等重要环节,并与同结构的BP网络进行了对比,其结果BP网络效果依赖初始权值,表现出极不稳定性,且训练速度更慢,RBF网络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6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煤矸石中痕量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HCl介质中 ,Mo(Ⅵ )催化盐酸肼还原劳氏紫使之褪色的新指示反应 ,确定了催化褪色反应测定Mo(Ⅵ )的动力学条件 ,建立了测定痕量Mo(Ⅵ )的新方法。方法的表观摩尔吸收系数为 1 .4× 1 0 5L·mol- 1 ·cm- 1 ,线性范围为 0~ 35 0 μg/L ,检出限为 6.2× 1 0 - 1 1 g/L ,6次测定的RSD≤ 5 % ,加标回收率为 96.0 %~ 1 0 6.7% ,已用于测定煤矸石中的痕量Mo(Ⅵ )。  相似文献   
564.
报道了大别山北缘中生代(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系列火山-侵入岩的14个Rb-Sr,Sm-Nd同位素分析数据,其中正长岩类ISr值为0.70943-0.71014,εNd值为-14.7-15.8,亏损地幔两阶段模式年龄TDM为2.12-2.20Ga;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ISr值为0.70750-0.71054,εNd值为-17.2--19.1,TDM为2.32-2.48Ga,橄榄安粗岩系列岩石ISr值为0.70873-0.70912,εNd值为-20.7-21.7,TDM为2.60-2.68Ga。通过与基底变质岩Sm-Nd同位素组成对比,认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主要由类似于大别群的地壳岩石衍生而成,正长岩类是由大别群和少量较年轻地壳岩石(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衍生而成的,而橄榄安粗岩系列则来源于富集地幔并可能混入少量更古老的类似于泰山群的地壳组分。  相似文献   
565.
近几年来,我站日照记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整个纸面感光较严重,漂洗后纸面不干净,感光迹线不明显,日照时数偏少等等。在兰州市局组织的记录会审评比中,其他各站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些问题。为此,我们对本站1973—1983年5月  相似文献   
566.
During the first Chines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Arctic in July - September 1999, cyanobacteria in the Bering Sea were measured by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varied from 0 to 7. 93 × 103 cell/ml and decreased along a northerly directed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Cyanobacteria did not occur at station Bl - 12 (north of 60 °N). Vertically, high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appeared in the upper 25 - 50 m and decreased rapidly below 50 m. There were no cyanobacteria at the 150 m.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NH4+ -N are suggeste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cyanobacteria.  相似文献   
567.
针对长江、洞庭湖防洪模型施工中的需要,考虑到将实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放在模型上,能够模拟长江、洞庭湖在洪水期间的状态,要求模型施工控制的精度非常高,论文对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的施工控制网完全可以达到规定的精度要求,满足防洪模型关键特征点放样的需要。  相似文献   
568.
四川地区44年来气候季节划分及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地区135个台站的逐日温度资料和曾庆存等[1]提出的季节划分方法讨论了四川各区域的气候季节划分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1961~2004年期间,四川地区季节的四季分配很不均匀,冬夏季偏长,春秋季偏短;并且四川不同区域间的季节划分差异主要表现在春秋两季的时间长度上.(2)季节划分的年际变化表现为春季西部高原地区有两次时间长度增加和两次减少的变化特征,在两次时间长度增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季节长度突变;高原与盆地过渡区1996年以后春季长度年际差异显著减小,东部盆地地区近年来春季时间长度明显增加.(3)季节强度指数表明,冬季西部高原和中部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地区变暖、夏季在1960~1970年代变冷的趋势;东部盆地冬季在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强度变化剧烈、夏季则显示出1982年以前逐渐变冷、以后逐渐变暖的特征.(4)成都城市群表现出春秋过渡季节更加短暂、四季分配更不均匀、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69.
井水位作为一种灵敏的体应变仪,是一种重要的前兆观测资料,有望用于提取地下应力和介质变化信息。目前我国已建成较为密集的地震地下水观测井网,积累了大量的波形记录,为建立地下水位变化模型、提取应力及介质变化信息和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性平台。然而,由于井水位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位变化的信噪比很低,从水位中提取含水层物性和应力变化的模型、方法和规律都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围绕井水位对气压和潮汐这两种天然载荷的响应特征与机理开展研究。从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水观测井网选取了一些气压和水位较为连续、稳定的台站资料,用于发展井水位微弱信号分析方法;利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水位资料,分析同震水位阶变类型,区分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的作用;利用全频带气压响应分析井水含水层的承压特性,尝试反演含水层物性;选取潮汐响应敏感的台站,利用水位对潮汐的相位响应进行含水层渗透率变化的分析。研究得出:(1)通过井水位传递函数的多次叠加可以大幅度提高信噪比,首次在一些台站获得了井水位对气压的全频带响应。(2)发展了全频带气压响应拟合反演含水层物性的方法,相对于低频带和几个潮汐频点拟合,全频带拟合可以提高反演的可靠性,降低强能量潮汐频点的影响。分析了含水层的承压状况以及井筒的储集效应,计算获得了承压含水层的压缩系数、孔隙度等参数。(3)汶川地震近场水位阶变主要与静态应力变化有关,而芦山地震400km范围内的井水位同震响应与静态应力变化无关,这种差别可能与地震能量和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4)无论汶川地震还是芦山地震,不管水位同震变化是上升还是下降,多数台站同震引起的含水层渗透率都增大,表明渗透率的增强可能主要与动态应力有关,而与静态应力变化关系不大。(5)芦山地震引起的水井渗透率增大在震后一年内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而汶川地震引起泸沽湖井的渗透率增大明显,并在约6年后仍然没有恢复到震前水平,推测该区域在汶川地震中有新的裂隙产生。  相似文献   
570.
唐山黄庄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查明唐山黄庄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条件与机理,文章从该区岩溶塌陷的地质、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对岩溶塌陷的影响等方面入手,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诱发条件,利用综合物探方法、钻探及地下水长期观测等技术手段,采用二维高密度测网数据,进行三维高密度数据处理和三维结果多角度分析,研究岩溶塌陷区地下三维空间分布形态、水流运移通道和基岩分布等。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应属于渗透潜蚀作用,塌陷坑分布于地下水的降落漏斗范围内和流水通道区域,特别集中于地下水主要径流方向和水交替强烈的地下水联系密切地段,雨季水气压力变化极为频繁、剧烈,加剧了土洞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