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造成于台湾小林村献肚山大山崩,于旗山溪形成堰塞湖后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溢顶破坏。该研究由航照图、灾前与溃坝后DTM、土壤物性试验与野外调查,根据崩塌与坝体堆积平衡,结合堰塞湖溢流时间,重建小林村天然坝地形与水文参数,并进行坝体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小林村堰塞湖天然坝主要由透水性低、易冲蚀的细颗粒组分组成,坝体积为15.34×10~6m~3,溢流点坝高及最大坝高分别为44m及60m,坝长与坝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力学为理论基础, 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技术支撑, 利用亚东-格尔木-锡铁山走廊域的地学剖面实测温度数据和青藏高原MODIS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锡铁山走廊域的热环境特征。通过研究表明, 研究区域内热环境总体分布规律为中东部最高, 东南部次之, 西北部最低。  相似文献   
33.
在多波地震勘探中,转换点位置的求取精度直接影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进而影响转换波速度分析的精度。利用DSR方程,对比了用不同的转换点计算方法进行转换波速度分析,分析其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4.
35.
36.
与碎屑岩地区相比,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存在不同的水土流失过程和特点,尤以峰丛洼地区最具代表性。通过广西平果县果化岩溶峰丛洼地土壤地表侵蚀和地下漏失的调查研究显示:洼地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差异较大,从山峰、垭口、山坡、山麓到洼地底部,土壤地下漏失模数分别为49.09 t/(km2·a)、212.06 t/(km2·a)、727.71 t/(km2·a)、1104.03 t/(km2·a)、909.11 t/(km2·a),分别占该点年均总土壤侵蚀模数的92.43%、96.24%、78.57%、70.88%和38.6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存在差异,其土壤侵蚀模数大小依次为坡耕地苦丁茶地苏木林地灌草坡牧草地。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山峰主要涵养水源林、山坡主要发展生态产业防治水土漏失、洼地修建排水系统工程得到良好的效果,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从2003年到2010年下降了65%。  相似文献   
37.
根据鲜水河断裂带上连续动态地壳形变台阵数据,首次揭示了中国大陆板内断层现今运动的短周期现象,包括蠕变阶、蠕变坡和脉动等,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十小时。发现其空间分布与断层分段(闭锁或活动段)有关;其时间分布与强地震孕育过程有关。蠕变过程符合Lomniz提出的对数蠕变函数,可能是断层面不均匀结构中的局部流变行为。断层短周期事件对揭示断层不均匀结构和微破裂过程动力学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发展为一种新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38.
地震前兆现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9.
谦比希铜矿床为赞比亚铜带省谦比希盆地北部的一个超大型矿床。通过对谦比希铜矿西矿体勘查资料特别是近些年矿区深部勘查最新的新成果的分析整理,系统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进而分析了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其结果表明:已探明的西矿体中部长约1300 m,沿倾向最长延深约1800 m,矿体厚度3~40 m,平均品位2%,保有铜金属50万吨,矿石类型主要为硫化矿和氧化矿,并以原生硫化矿石为主。研究认为:矿化主要受地层岩性、盆地的基底构造形态、古地理环境等因素控制,其成矿规律表现:(1)矿体在下罗恩亚群的板岩和片岩中呈层状产出;(2)西矿体主体和主矿体一样,主要发育在大的基底凹陷部位,且品位较高、厚度较大的矿段往往与盆地边缘的次级凹陷有关,而地表和浅部把西矿体和主矿体分开的“古代山”是隐伏的基底花岗岩隆起区域,在这个基底隆起区域的上覆地层沉积厚度小,矿体变薄甚至尖灭;(3)矿化分布具垂向分带和水平分带规律,并与沉积相变化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该矿床下步的勘查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