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燕山板内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在同一底界滑动拆离面上由南向北呈前展式扩展 ,造成的地壳缩短量达 4 4 1%。从造山带后端至前缘 ,褶皱形态由以箱状褶皱为主转变成以斜歪褶皱为主 ;断裂构造性质也从脆性断层转变为韧性断层 ,在造山带后缘还形成了三角带构造和突起构造。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对已形成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和破坏 ,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逆冲推覆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2.
微生物群落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正常执行功能和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营养富集和盐度增加为特征的全球变化深刻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揭示这些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浮游细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2个营养水平和3个盐度干扰强度水平(对照组、3‰和9‰)的室内模拟实验;基于同一时间点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细胞密度的差异,计算反应力、抵抗力、恢复力和时间稳定性等多个稳定性指标,尝试揭示群落的稳定性机制;借助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阐明不同营养水平下浮游细菌群落不同类群对盐度干扰的响应。研究发现,浮游细菌的细胞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在盐度干扰后降低,对盐度敏感类群相对丰度减少;盐度干扰后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增加,促进了适应干扰后环境的浮游细菌生长。更高的干扰强度显著降低了细胞密度,导致了更低的抵抗力;盐度干扰和营养水平在反应力、恢复力和时间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9‰盐度干扰下,高营养水平群落表现出最低的稳定性。多数稳定性指标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可以协同指示浮游细菌群落的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并不显著相关,但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群落稳定性。未来淡水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和盐度增加将显著降低浮游细菌群落稳定性,多个稳定性指标的应用和高频次观测有助于了解浮游细菌群落对干扰的响应与稳定性机制。  相似文献   
103.
关键金属矿产是国际上最近提出的资源概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认知程度较低。洛扎岩浆-变质杂岩体位于喜马拉雅带东部,侵位于藏南拆离系内。在岩体东北侧,云母片岩被含电气石淡色花岗岩捕虏。云母片岩主要由金云母、绿泥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从全岩地球化学成分来看,云母片岩具有含量较高的Al2O3(13.38%~14.32%)、K2O(6.09%~9.66%)、FeO*(27.11%~30.09%)、MgO(15.25%~17.21%)、TiO2(0.09%~0.26%),富集关键金属Li(650×10-6~1 031×10-6)、Rb(1 649×10-6~2 773×10-6)、Cs(98×10-6~229×10-6)、Tl(5.7×10-6~12.1×10-6)、Ga(121×10-6  相似文献   
104.
高光谱影像特征的利用率对提高其分类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利用影像的特征,提出了一种特征重标定网络的高光谱影像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全局平均池化将特征图转换为具有全局信息的实数,利用全连接层与非线性层生成能够代表各通道相对重要性的权值,进而采取加权法完成初始特征的重标定。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选取PaviaU和KSC两组高光谱影像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达到98.38%和95.61%,可为高光谱影像提供有效的类别判定特征,有助于提高影像分类精度并获取平滑的分类结果图。  相似文献   
105.
106.
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实测的军事地形图和Landsat遥感影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至2015年的近百年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空间数据集,并以此为基础使用计盒维数法在ArcGIS 10.2平台上测算得出河道分形维数近百年来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荆江河道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河道分维数值在1.074 7~1.049 1之间变动,平均值为1.061 3。近百年来荆江河道演变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和1976~2015年,其分维均值分别为1.074 3和1.052 6。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处于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中。各时间断面下荆江的分维值都高于上荆江,下荆江的河流复杂程度大于上荆江,且荆江河道分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荆江。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分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1949年后荆江河道大规模治理和人工截弯取直。  相似文献   
107.
焙烧镁菱铁矿磁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祥  张羽旭  张历 《贵州地质》2006,23(2):150-153,162
本文根据贵州省赫章县某地焙烧菱铁矿矿石性质,进行了磁选试验研究,结合X粉晶分析和单矿物化学分析,确证了该矿石为铁、镁、锰类质同象形成的镁菱铁矿(Fe、Mg、Mn)CO3矿石,属于难选矿石。通过磁选试验研究,指出了该矿石的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8.
通过测量超声波衰减能够检测岩石强度,但超声信号的低信噪比特征一直是精确测量衰减的瓶颈.编码激励技术能够在不损失分辨率的情况下提高信噪比,因此成为超声检测岩石强度的关键.为了促进编码激励技术在实验室检测中的应用,我们系统研究了编码激励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数值和物理实验获得了该技术的使用条件.物理实验表明,编码激励技术能够抑...  相似文献   
109.
南岭萤石矿床成矿规律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萤石矿聚集区之一。本文从矿床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成岩成矿时代、稀土元素组成、成矿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等方面对区内萤石矿床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南岭萤石矿床的数量东多西少,储量则是"中间大,两头小",矿床类型中亚带以伴生型为主,东亚带和西亚带主要为单一型。成矿时限介于160~100 Ma之间,集中在160~135 Ma,由中亚带向西亚带和向东亚带有变年轻的趋势。单一萤石矿床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成矿热液沿破碎带循环、淋滤,使花岗岩中的F以及地层中的Ca再次活化、富集、重结晶成矿,成矿相对于成岩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时差为10~20 Ma。伴生型萤石矿床首先经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由花岗岩浆的F与地层的Ca结合形成,成岩与成矿作用近于同步,后期又经历了大气降水改造和重结晶。  相似文献   
110.
丁波  刘红旭  张宾  易超  刘洪军  王贵  任志勇 《地质学报》2020,94(10):2874-2882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分布区之一。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卷状矿体不同,研究区矿体以板状、似层状为特征。国内中- 东部盆地砂岩型铀矿矿带砂岩中高岭石含量相对偏高指示含矿层至少经历一期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偏酸性流体,这与国外学者在研究板状铀矿体的过程中关注含矿层上覆泥岩压实作用下排出富含有机酸的酸性流体具有相似的特点。因此,本文为探讨酸性流体活动与板状矿体形成的内在关系,选择纳岭沟铀矿床为例,通过采取含矿层不同地球化学分带砂岩样品,应用扫描电镜、X- 衍射、U元素含量等分析手段,发现矿带与还原带砂岩中高岭石含量相对偏高这一特殊现象;系统研究后认为上述现象与含矿层下伏延安组煤层埋藏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酸性流体垂向渗入含矿层有关;结合含矿层埋藏演化史,将板状矿体的形成过程分为封闭体系- 有机酸性流体发育、开放体系- 大规模铀成矿、油气大规模逸散- 叠加改造保矿三个阶段,并认为板状矿体的形成是偏碱性含铀含氧大气降水与有机酸性流体长期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产于两种流体混合接触面上,其中含矿层砂岩厚度是控制矿体形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