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高空急流对青藏高原切变线影响的数值试验与动力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雄  李国平 《气象学报》2018,76(3):361-378
利用NCEP 1°×1° FNL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一次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切变线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主要研究高空急流强度对高原切变线的影响,并结合ω方程分析了影响高原切变线上垂直上升运动的若干因子。研究得出高空急流的强度对低层风场有重要影响,急流增强会使高原切变线上的风切变增大,切变线变长,同时高空急流强度的增强也有利于高原切变线上水汽的辐合。高空急流可通过影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场垂直配置对高原切变线上的正涡度柱与辐合上升运动产生作用。ω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对高原切变线上的垂直上升运动起主导作用,低层暖平流有利于切变线上产生上升运动。高空急流强度的变化对差动涡度平流项的影响要大于温度平流拉普拉斯项,高空急流强度的增强会放大差动涡度平流项和温度平流项的正贡献,从而更加有利于上升运动及高原切变线的维持。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并结合NCEP-FNL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F卫星TBB数据以及CM ORPH降水资料,对2014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高原横切变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降水、热力、水汽和动力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高原切变线过程的降水量和落区。在高原切变线活动期间,不同阶段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切变线附近通常对应TBB-20℃的云区;随着切变线的发展,TBB值降低,在云区内有多个TBB-60℃的对流活动中心,对应主要降水期;在切变线减弱阶段,TBB值升高,降水趋于结束。高原切变线存在"南暖北冷"的热力结构,在切变线发展维持阶段呈现高层稳定、低层不稳定的垂直分布特征;高原切变线也是水汽的聚集带,水汽通量散度的转变对高原切变线的发展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切变线初生阶段和维持、发展阶段,垂直方向上存在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呈现对流层低层正涡度和高位涡中心相耦合的动力结构;气旋式切变有利于高原切变线上正涡度的维持;散度场上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切变线上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高原切变线上的辐合带先于正涡度带开始减弱、消失是高原切变线减弱的一种特征信号。  相似文献   
13.
利用风云2号卫星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10a影响中国天眼FAST的7次冰雹个例的降雹持续时间、冰雹直径、移动速度等特征,揭示了其源地和移动路径,并初步建立基于卫星和雷达的FAST冰雹识别指标。结果表明:影响FAST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季的傍晚到夜间,冰雹云从初生到降雹平均时间为112 min,平均移动速度为45.5 km/h,降雹持续时间主要为2 min左右,冰雹直径以小于等于10 mm的小冰雹和中冰雹为主;冰雹云源地主要在安顺市,移动路径为西北和偏西路径为主。在降雹前1 h,FAST区域TBB呈西南—东北走向分布,云团中心TBB<46 ℃,TBB梯度密集的对流区会产生降雹;降雹前30 min识别指标为Zmax≥55 dBz,VILmax≥30 kg/m2,H45 dBz≥8 km,H45dBz- H0℃>4 km,H45dBz- H-20℃>1 km。  相似文献   
14.
GTS1型探空仪与59型探空仪测得的逆温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阳江高空站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使用GTS1电子探空仪)与59-701高空探测系统(使用59型探空仪)的观测资料,发现对流层以下出现逆温时,湿度随高度增高而突然大幅变小,湿度曲线变率比温度曲线变率更大.GTS1电子探空仪还能发现在个别情况下,逆温出现前,气温还有一小段时间(3~8 s)的明显下降过程,温度下降幅度约1~3 ℃后,逆温现象才出现,这是59型探空仪没有探测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常见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出现的问题,如地面瞬间观测数据错误、探空记录飞点、升速异常以及测风数据突跳等,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正确读数、认真校对、仔细检查、熟悉探测系统业务手册等处理意见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L波段雷达的基本特点以及在气象部门的使用情况,总结出该雷达最常见的故障种类和故障类型。以发射机加不上高压故障和发射机过流故障为线索,系统分析可能引起大发射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重点阐述雷达大发射机故障的通用检查方法,关键要把握2个"通道",一是高压控制信号通道;二是脉冲触发信号(B)通道。通过具体详细的维修案例分析,检验该检测方法在实际维修中的通用性和优越性以达到芯片级的维修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武汉军山大桥是跨越长江的中跨跨径很大的斜拉桥,在脉动风作用下,其线性抖振响应较大,动力放大系数基本上大于2。为了比较该桥非线性抖振响应与线性抖振响应的差别,本文根据某地短期的实际风速时程记录资料,在一定的概率下,对该地区100年一遇的极值风速时程进行抖振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该桥说来非线性影响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根据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的特点,结合阳江探空站使用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多年的经验,总结几年来使用该系统施放前出现的种种情况,探讨施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确保高空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以DZZ1-2型遥测自动气象站为例,针对在采集器工作正常的情况下,重点对造成自动气象站数据卸载失败的软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数据缺测时的应对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罗雄光  梁国锋  杨超 《气象科技》2015,43(6):1025-1029
根据广东阳江探空站L波段雷达系统观测的测风资料分析,测风记录用综合探测雷达测风方法与无斜距(或高度替代)测风方法计算的测风量得风层的结果,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与理论值不相符的现象,两种测风方法计算的结果,有时会超出高空气象观测仪器总体测量准确度要求允许的误差范围。在雷达的仰角小于30°时,量得风层的风速小于3 m/s时,两种测风方法计算量得风层的风速基本相同(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但风向有的相差较大,超出测量准确度要求允许的误差范围。当雷达仰角小于15°,量得风层的风速大于30 m/s时,两种测风方法计算量得风层的风向比较接近,但量得风层的风速有的却相差较大,超出测量准确度要求允许的误差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