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冀东沿海滦河以东地区雨量站网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多级雨量站网的面雨量误差分析方法对冀东沿海滦河以东地区站网密度进行分析,求得满足面雨量精度要求的最适宜的站网密度.对今后该地区的站网布设提供可供利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342.
湘南地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不同成矿花岗岩形成的岩浆演化机理有明显差异:(1)成矿花岗岩的K_2O/Na_2O比值较高,均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特征。(2)MC型与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相对贫硅、碱.富钙、镁、铁,铝质指数(A/KNC)较低,碱度指数(KN/A)都不高,属镁质-铁质准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总体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C型和CM型晚期次单元花岗岩相对富硅碱、贫镁钙,属铁质弱过铝质-过铝质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岩石的FeO~T/MgO值明显高于一般I型和M型花岗岩.较高的FeO~T值又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相区别,总体显示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3)成矿花岗岩的F或Cl含量高.岩浆向过铝质方向或过碱性方向演化,晚期岩浆中的高场强元素浓度增大,导致MC型与CM型的花岗岩的早期次单元多有Cu、Pb、Zn、Sb等多金属化,C型和CM型的晚期次单元花岗岩则常有大型Sn、W、Pb、Zn、Nb、Ta和稀土等矿化。(4)成矿花岗岩的形成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形成MC型和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主要是岩浆混合作用.而CM型花岗岩晚期次的花岗岩类和C型花岗岩类的岩浆演化可能还存在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343.
日本海及中国东北地震的深度分布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日本海及中国东北的地震深度分布。证实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贝尼奥夫带(Benioff)基本是连续的,该带的倾向约为北85°西,倾角约为29°,深度在150公里以下贝尼奥夫带厚度约为20公里。研究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震级M_b≥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中国东北地壳应力场与日本海地壳的应力场方向一致,来源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在俯冲带上,深度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的情况较为复杂,大多数地震显示的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T轴取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特征方向与贝尼奥夫带倾向、倾角均不一致。深度在200公里至500公里之间,主压应力方向近于水平,并与贝尼奥夫带走向垂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深度大于500公里时,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344.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经济三方面构建农村空心化的测度框架及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空心化进行测度,揭示农村空心化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土地空心化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减小的特征;人口空心化呈现出中部核心区高,北部低的特征;经济空心化的高、低分布与人口空心化的低、高分布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特征。(2)综合空心化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以中、低等级为主,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市向东西两侧的外围地域逐渐减缓的特征,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对空心化等级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影响。(3)农村空心化是区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民收入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是农村空心化的主导与直接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345.
龙门山甘溪剖面是我国泥盆系重要典型剖面之一,倍受中外同行关注。本文着重对生态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进行研究,为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提供区域背景资料。龙门山甘溪剖面含十分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从洛赫柯夫阶-弗拉斯阶自下而上可识别出24个腕足动物群落,另外还建立了若干礁复体群落和浮游群落
本文对以上群落的特征、性质、分异度、成分、底栖组合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作了分析和讨论,并识别了11个海进海退事件(生物的或非生物的)
本区泥盆系是加里东构造旋回后的第一个沉积盖层,属海平面主体上升和海侵同步条件下的旋回超覆地层,由砂质海岸环境向碳酸盐台地环境推进,构成了区内泥盆纪沉积层序序列的组合特征。根据海平面的变化及其相旋回的变迁,划分出6个三级沉积层序。6个沉积层序代表6次海平面的相对升降周期,大致相当于Vail,P.R.(1977)划分的三级地层旋回的海平面变化周期(延续时限1-12Ma),包括4个较大的海平面上升周期与2个较大的海平面下降周期,即洛赫柯夫期、布拉格晚期至埃姆斯早期,吉维中期及弗拉斯早、中期的海平面上升期与艾费尔期中晚期至法门期的海平面下隆期。
上述沉积层序特征和海平面变化,说明区内泥盆纪台缘断陷盆地的形成经历了由陆向海转化和盆地发展演化过程,反映了上扬子地台西缘陆架沉积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盆地的雏形阶段(碎屑岩陆架的形成阶段),盆地的发展阶段(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陆架的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与消亡不同性质的三个阶段。它们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构造断陷活动和龙门山海水不断向东侵进、古特提斯海北支向东扩展的结果,展示了由滨岸陆架转变为碳酸盐台地,由陆源碎屑充填转化为碳酸盐岩沉积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346.
通过离散小波变换DWT将离散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小波域进行数据压缩。根据希望的压缩比。我们选择和保留了数据的一定百分比,压缩格式由数据头(每个样点的特性及位置的二进制码)和在小波域内所存贮数据样点的数据段所组成。在解压过程中,根据数据头及数据体的信息,所有样点在小波域内被恢复出来,然后通过逆DWT转换到时间域。通过对各种压缩比情况下对一系列测井数据类型的压缩,如合成数据,井中地震数据和声波测井数据等  相似文献   
347.
1996年间,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南的MeltonValley废弃区采集了8条地表地震反射测线和1条多分量垂直地震剖面。该项目最初的目的是实地查明局部地震反射的原因并提供该废弃区地下地质构造的更详细的解释资料。在此次测量前,这些层序的反射图像仅限于1981年的一组勘探数据和一条1993年震源测试线。因此,当时对反射的现场原因的理解也是局部的、有限的。新折数据:(1)证明了原先准测的许多废区下的Co  相似文献   
348.
鉴于海域覆盖面积大而污水排放形成混合区相对集中的特点,基于四叉树网格布设的思想,分层次对不同研究区域按不同尺度网格对近海水域进行嵌套网格联合布置,重点模拟污水排放形成的混合区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Godunov型通量差分裂(FDS)格式有限体积法计算模式,实现了在不同尺寸的网格联立求解,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又保证了计算精度.以海州湾近海水域为例,对海州湾近海水域流场及污染物混合区的范围进行了模拟计算,由此建立了排污量与混合区面积之间的响应关系,为环境管理部门对入海排污量的总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9.
分析了汝阳县伏早发生的频率及其危害,提出了利用人工增雨抗旱防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350.
Based on a layered rheological model of the lithosphere, the velocity and stress distributions in the lithosphere under horizontal drag underneath were calculated using viscoe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plain strain with finite deformation. In the simulation,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drag and blocking were assumed to study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the coupling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Blocking depth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tress level in the whole area and the coupling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but influences the stress state in the area around the blocking. The area covered by the high stress anomaly becomes larger when the blocking depth becomes deeper, but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ue of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decreases. The greater the viscosity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lithosphere, the greater the possibility of decoupling between them. Under the drag of normal mantle convection (the convection velocity is about 20 cm·a?1), a lithosphere with a rheological structure similar to that of North China could not have decoupling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while could have stress distribution with magnitude of several MPa to tens of MPa and could have anomalous areas with stress accumulation i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ic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