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辽宁抚顺东部地区处于长白山脉南延的龙岗山系中,由玄武岩组成的火山台地和大面积冰水堆积物构成的夷平面,共同组成了抚顺东部地区第四纪特殊的地貌景观,依据1/5万区调成果,对抚顺东部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研究,把更新统由下至上划分了8个自然单元,全新统由下至上划分了3个自然单元。提出了抚顺地区更新世由早期至晚期至少存在三期冰水堆积物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32.
在研究区已发表的渐新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渐新世残留盆地的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并对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该时期总体地势格局仍为东高西低,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成都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压陷湖盆沉积,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等大面积隆升,沿雅鲁藏布江自东向西的古雅江河形成。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的演化特征揭示出该时期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的耦合关系,划分出2个强隆升期,分别是强隆升期A(34~30Ma)和强隆升期B(25~23Ma)。  相似文献   
333.
地基不均匀沉降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者的一个难题,而土体的先期固结压力则是预测地基沉降量和采取预防措施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基于Matlab软件自主开发的复合工具箱CFSPT(Curve Fitting Solving and Plotting Tool),结合太原市地面沉降中最为常见的粉质黏土,研究分析了现有5种数学模型和本人引入的Guass1、Gauss2模型对确定粉质黏土先期固结压力的适用性和数学模型确定的先期固结压力与《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经验法确定值的差异,并分析了如何选择最优数学模型确定先期固结压力。结果表明: 7种数学模型回归分析程度均很高,但仅Guass1模型确定的先期固结压力与《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的经验法确定的值最为接近; 最优数学模型应当满足elgp曲线在初始端趋于一非零定值,在末端趋近于0,中间段曲线要收敛于一条斜直线。  相似文献   
334.
利用日常业务常规高空和地面探测、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以及榕江站、贵阳站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3月23日贵州榕江飑线大风及长顺大冰雹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 。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大风与大冰雹发生在南支槽前暖区,地面热低压发展推动辐合线移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中层干冷空气、合适的0℃和-20℃高度均为此次飑线大风及大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雷达回波大冰雹特征突出:强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弓形回波,中心强度强(60dBz以上)且50dBz强回波伸展超过-20℃高度达到9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了70kg/m2,连续超过两个体扫VIL≥60kg/m2,回波顶高连续超过两个体扫在15km以上。(3)飑线雷达回波大风特征明显:弓形回波形态特征明显且移动较快,移速约40千米/小时,低层径向速度大,中层径向辐合大风区下传,速度零线通过观测站后大风加速。(4)短临预警业务中,对飑线大风天气,应重点关注低仰角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和弓形带状回波生成后移动发展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对大冰雹天气,应重点关注大于50dBZ强回波垂直扩展的高度、VIL和ET高值区的维持等。  相似文献   
335.
该文利用务川C波段双偏振雷达和常规资料分析了2021年3月30日贵州西北部一次冰雹天气的成因和偏振参量特征。研究表明,当日贵州处于低层气旋性切变和高层强正涡度平流区域内,贵州东北部有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且发现干舌与地面辐合线相交处有利于激发强烈的上升气流。强回波成熟阶段,最大水平反射率因子达到70 dBz,并出现钩状回波、三体散射长钉、有界弱回波区和回波悬垂现象。偏振参量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出现冰雹时,ZH值在60 dBz以上,ZDR值较低在-2~1.75 dB,对于湿冰雹ZDR值偏高在3~6 dB,KDP值在0 dB左右,伴有强降水时KDP值较大在2~6 °/km,CC值较低在0.85~0.93。在湿球0 ℃高度以上出现了伴随强上升气流的ZDR柱和KDP柱。三体散射长钉在ZDR和CC图中有很好的体现,且CC图中还出现非均匀波束充塞现象。  相似文献   
336.
碎屑锆石的同位素热年代学提供了物源区的精确年龄和大地构造背景, 是目前物源分析中先进的、使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在同一沉积区内, 碎屑锆石颗粒通常是多来源的, 经历了复杂的从源到汇的物质输送过程.能否揭示沉积物中的锆石颗粒从源区到沉积区的地表动力作用, 是对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及年龄谱系进行合理地质解释的关键.提出碎屑锆石形态学定量化的实验分类方法, 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多参数分析的多维蛛网密度图, 试图通过对碎屑锆石的来源、锆石晶体的磨圆度、断裂方式、裂隙和表面撞痕等多种形态学参数的定量分析来揭示碎屑锆石由源区到沉积区搬运过程中经历的地表动力特征, 进而丰富和完善碎屑锆石年代学源-汇系统的内容, 为沉积物源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实验手段.并以松辽盆地松科一井相关的碎屑锆石样品分析为例, 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337.
在传统的GM(1,1)模型和A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Kalman滤波的GM-AR模型预测新算法。利用卡尔曼滤波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滤波消噪,获取有效地实际变形量;然后对实际变形量中的趋势项和随机项运用GM(1,1)-AR组合模型进行建模组合。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的GM(1,1)-AR模型相比单一的GM(1,1)模型和GM(1,1)-AR模型,有效地减弱观测噪声的影响,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38.
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预报可以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AR模型可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报,且具有一定的精度。文章在曲线拟合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原始观测数据与拟合数据之间的残差序列,代替由差分法计算得到的残差序列,从而建立改进的AR模型,并通过地铁施工监测实例对AR模型与改进的AR模型的预测结果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AR模型较AR模型预测结果精度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39.
广东企水镇幅(F49E020008)1∶50 000地质图根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19—01)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利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通过野外调查填绘而成。该数据库包含地质路线325.3 km,地质点265个,地质钻孔13个,累计进尺604.3 m,槽型钻揭露点83个;实测火山岩地层剖面3条,累计长度10.7 km;音频大地电磁测深6.95 km,高密度电阻率3.5 km。通过本数据库的建立,整合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将雷州半岛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重新厘定了石峁岭组的时代;采用岩性?岩相?火山机构填图,划分了火山活动旋回、火山岩相和火山机构,并结合琼北火山岩的测试数据对雷琼地区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以及岩浆活动与构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电法等物探手段对四会—吴川断裂往南西延伸的北支断裂,即坡头—海康港断裂,在调查区内的展布特征进行了探查。上述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提高调查区基础地质研究水平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0.
为了实现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性评价,利用BJ2、GF1、ZY3等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基于GIS平台,构建景观安全评价体系。通过获取2017年度研究区内各土地资源类型分布现状数据,进行景观指数(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干扰度、脆弱度、生态风险度)计算,逐网格剖析后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半变异函数)对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景观生态安全处于中、中高和高水平,面积为538 951.5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86.75%,呈现由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向其外部、平原区向低山丘陵区安全等级逐渐升高,生态环境逐渐转好的趋势;低、中低安全区总面积为82 342.1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5%,景观生态安全仍存在较大问题,需引起地方政府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