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6篇
大气科学   66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华南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以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地区的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分析表明,7年平均的整层积分热源强度在夏半年较强,其中以6,8月最明显,冬季则较弱;辐射冷却在2—4月最显著;水汽汇在2—6月最强,8—10月次之,其他月份较弱甚至为弱的水汽源。时空剖面反映出热源、水汽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从1月到4月初,大气中层及近地层为热源,而400hPa以下为水汽汇;从4月中开始,热源中心逐步抬升到中高层,强度增大,5—6月整个对流层为热源和水汽汇控制,水汽汇中心在低层;经过7月份减弱后,热源和水汽汇又开始增强并维持至9月初,随后,热源、水汽汇中心开始分别下、上移并趋向同层,强度减小。另外,降水显著偏多会伴随热源及水汽汇强度的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62.
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强迫因子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1985年5月广东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宾西法尼亚州大学联合研制的中尺度模式(MM5)成功地模拟了该月的华南气候,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南海海温异常增暖对华南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改变了海面与行星边界层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即增加了由海面向上输送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从而引起南海及其附近地区对流层下部的月平均气温升高,气柱不稳定度增大;并在对流层下(上)部产生一个附加的差值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大气环流结构的这些改变对1998年5月广东中南部和西南部的洪涝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利用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并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一年四季中,南方西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基本都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则是线性减小的;南方地区感热通量的时间变化以年际变化为主。地气温差是决定地表感热通量逐年变化的最主要因子,近地面风速次之。地表感热通量年际分量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表明,四季感热通量异常的第一种主要变异模态皆为全区同号的分布型,而第二主要变异模则是呈东西反号的分布型。   相似文献   
64.
基于1951—2018年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的降水量资料,采用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分析了华南冬末春初(2、3月)降水年际变异特征,并讨论了相应的环流背景及物理机制。华南2、3月降水变异的第一关联主模态反映出全区2、3月同相变化,第二模态呈现反相变化。第一模态的降水异常与ENSO关联的热带海温异常分布有关,其导致的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维持使得2、3月的降水持续出现同相异常。第二模态的降水异常与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关:2月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3月则表现为北极涛动型。第二模态2、3月位势高度异常型的转变分别与北大西洋的热通量的异常变化及平流层极涡信号的下传有关:当2月北大西洋热通量正异常显著时,500 hPa高度场呈现欧亚遥相关(EU)负位相的分布;平流层极涡异常信号在3月下传达到对流层低层,使得3月对流层极涡增强,有利于北极涛动(AO)正位相的形成。2、3月欧亚大陆上空分别在EU遥相关型和AO型环流异常的影响下,导致了华南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的辐合辐散异常,并最终造成2、3月华南的降水量反相异常的出现。  相似文献   
65.
干旱指数AWTP在广东冬半年干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广东冬半年 (1 0月至次年3月 )降水较少 ,早春和秋冬季节的干旱常有发生。曾有学者利用降水量小于 2 0mm的“无透雨”日数分等级分析了广东春 /冬旱的气候成因[1 ] 。有的作者则从降水量的多寡来分析广东的旱涝。但是 ,从理论上讲 ,用上述方法分析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干期 (无降水期 )长短的时间分布及其对干旱的综合影响。因此 ,客观地描述干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引入一个较合理地表述干旱的指数 :下次降水平均等待时间 (AWTP) [2 ] ,并用它分析了广东冬半年的干旱特征 ,为分析广东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方…  相似文献   
66.
中国汛期月降水量年际异常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958~2000年中国160站月降水量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汛期4~9月相邻及相隔月份降水量年际变化异常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就相邻月份而言,当5月份中国东南部地区降水偏多(少),则6月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的降水也偏多(少);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量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8月沿江西-湖南-广西一带的降水偏多(少),则9月在华南中、东部的降水也偏多(少)。另外,对相隔月份,6月南方的降水量与8月广西北部-湖南-江西一带的降水量有显著的反相关系;而7月广西北部-湖南-江西一带的降水量则与9月华南中东部降水量有显著反相关。  相似文献   
67.
The evaporation rate over South China i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CMAP)data and the NCEP/DOE reanalysis II data from 1979 to 2007.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evaporati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ecipitation are discussed. Climatologically,the evaporation rate over South China is the largest in July and smallest in March.In spring and summer,the evaporation rate is approximately one half of the precipitation rate.However,the evaporation rate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precipitation rate in fall and winter.The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the evaporation rate over South China is quite in phase with that of the precipitation rate in the period from February to May but out of phase with that of the precipitation rate in early winter.Over South China there is a pronounced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evaporation in colder seasons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aporation variation and the rainfall variation in spring.In summer,the abnormality of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omalous evaporation over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eastern vicinity.In winter,the rainfall variation in South China has a close linkage with the evaporation variation in a belt area covering the eastern Arabian Sea,the Bay of Bengal,the southeastern periphery of the Plateau,the sou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Indonesia.  相似文献   
68.
华南夏季大气水汽汇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9,他引:3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夏季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地区、华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南方夏季水汽汇的2个主要的变异中心区。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地区夏季水汽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南部沿岸地区夏季水汽汇则以年际变化为主。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附近地区以及华南南部沿岸地区水汽汇的强弱异常变化,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异常而导致上述地区的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的异常是密切相关:如果向华北或者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增强(减弱),则华南地区得到的水汽减少(增加),导致上述地区上空的水汽汇偏弱(偏强)。  相似文献   
69.
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降水量及1958~1998年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相邻月份降水异常型的相关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和相关物理过程。结果表明,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7、8月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持续性偏旱(涝)与太平洋洋盆尺度的大气热源异常有关,并与前期5、6月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的热源异常、青藏高原热源异常也有密切的联系,即当5、 6月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热源正异常,而赤道中太平洋北侧的热源负异常,则中国7月长江中下游偏涝,8月长江中上游与江淮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偏涝,华南偏旱;反之亦然。前期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中心和与之联系的异常垂直运动中心的西扩和西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热源异常中心是影响我国7、8月持续偏旱(涝)的重要环流异常特征。另外,南海-西太平洋海温在前期也已经具有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旱涝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0.
2010年10月海南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持续性暴雨灾害。对该持续性暴雨事件的天气特征以及大气准双周振荡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10月海南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都与热带辐合带的低压系统有关。10月上旬海南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北部和菲律宾东面的热带西太平洋,而10月中的暴雨过程的水汽除了来源于台湾-菲律宾东面的热带西太平洋外,还有源于印度洋经中南半岛南部再转向北上的水汽输送。海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与热带大气的准双周振荡有关。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南部附近地区的大气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产生及其西北向传播对海南岛的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2010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La Ni?a现象使得9、10月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对流活动异常活跃,有利于大气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