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31.
气候平均状况的变化对气候极值出现概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概率统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正态分布和г分布的气候要素分布模型来讨论极值事件对各个参数的敏感性,得出尺度参数对极端事件概率的影响力最大,进而研究了平均值或标准差的变化对极端事件的影响,为气候极值预测和气候模式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2.
近百年齐齐哈尔市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娄德君  孙卫国  李治民 《气象》2004,30(12):65-67
通过对齐齐哈尔市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和局部化特征的分析,得出齐齐哈尔市的气温不仅存在准2a、4a、4~6a和8a左右的年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也存在40~60a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40~60a尺度的冷暖交替分别出现在1924、1955和1989年。  相似文献   
133.
将随机过程的交叉理论应用于天气气候极值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月最高最低气温为例,说明了交叉理论在极值研究中的作用。基于该理论,对上海市近100a一月气温序列,用随机模拟的方法讨论了极端温度出现的频数、持续时间、时间间隔等参数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根据气候变化趋势,预测了未来气候极值统计特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4.
对比国家气候中心耦合模式BCC_CSM1.1提交CMIP5的历史(Historical)试验和年代际(Decadal)回报试验对中国气候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Decadal试验回报的中国降水气候分布更接近观测,回报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距平误差比Historical试验减小明显。对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东部降水年代际变化,Decadal试验能回报出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多的特征,但Historical试验模拟的降水变化与观测相反。由于Decadal试验和Historical试验的区别之一是后者利用观测海温资料进行了初始化,为了探讨观测海温信息的重要性,进一步将Decadal试验与恢复(Nudging)试验(即模式积分过程中,模拟海温始终向观测海温恢复)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Nudging试验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南涝北旱”型降水变化,也能够模拟出相应的东亚急流增强且偏南的特征。这表明气候模式对海温的回报能力是影响其对东亚气候年代际异常模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5.
黄河源区径流量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相关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实测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径流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结构,两者都存在准2a、4a、6~8a、12~14a和20a以上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不同尺度周期振荡能量的强弱和时域分布的位相差异是两者相关不稳定和存在时延相关的重要原因.径流与区域降水量之间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区域降水量对径流变化起主控作用,前期降水异常对后期径流变化具有持续性影响.径流变化与区域蒸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振荡,年际尺度相关存在不稳定和时延现象.年代际尺度上径流与最高气温的负相关比其与最低气温的正相关凝聚性更强,最高气温升高对增大流域蒸发量导致径流补给的减少作用大于最低气温升高引起冰雪融水补给的增大作用;两者年际尺度相关不稳定,径流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时间不同.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最高气温是重要因子;在区域降水量逐年减小的背景下,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剧了径流量的减小.区域蒸发量和最低气温变化对径流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6.
Niño海区冷暖事件的小波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NOAA/CPC发布的1950.1-2003-12期间Nino海区的SSTA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SST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Nino各海区的SSTA序列表现出多层次相互嵌套的时频结构,经检验存在着2~7a、8-20a和30a以上尺度的变化周期;10a以上和1a以下时间尺度的周期信号能量较弱。显著性变化周期的能量主要集中在2~7a的周期振荡上;同一事件在不同海区的频率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冷暖事件的振荡能量和显著性水平从东向西有低频增大而高频减弱的变化趋势,时域中1970年以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7.
湖南省近50年来旱涝变化的多时间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河南省近50年来月降水量距平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对河南省旱、涝的时频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降水降了具有6~9个月的自然周期变化外,还存在准2a、4~8a的中小时间尺度和20a左右的大时间尺度周期变化,且小时间尺度周期变化在所讨论的时间域中呈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38.
黄河中游“三花间”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记芳  程炳岩  朱业玉  李荣 《气象》2009,35(3):99-106
利用黄河中游地区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简称"三花间"区)21个气象站1955-2006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等方法,探讨了黄河"三花间"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多年来"三花间"区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为195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为偏冷期,1990年代之后气温明显升高,冷暖转折的突变点在1994年,2001年以来是近50多年来最暖的时期;年及冬、春、秋三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增温开始最早,增温最明显.(2)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为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2001年之后为多雨期,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为少雨期,其中以1990年代降水最少;各季降水量除冬季外均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减少最明显.(3)黄河"三花间"区气候总体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但2003年之后进入了多雨期,未来几年气候存在着向暖湿化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9.
华北雨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运用新定义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了我国华北地区雨季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东部地区的降水较西部更为集中;集中期较晚,华北地区雨季降水集中期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整体一致性;从长期趋势上看,集中度、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但三者在空间上则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发生突变的时间都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度和集中期周期振荡不一致,但二者和雨季降水量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相同周期;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与集中度和集中期存在一致的正相关性,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华北地区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北部到蒙古高原的低压可能是影响华北降水集中度的最重要因子。华北地区雨季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华北北部地区为集中期与东亚夏季风的显著相关区。  相似文献   
140.
非正态分布的天气气候序列极值特征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程炳岩  丁裕国  汪方 《大气科学》2003,27(5):920-928
推广了非正态假设下的交叉理论,且将其用于极值特征的诊断,并从理论上导出了适用性更广的基于Gamma分布和负指数分布的极值特征量诊断公式及其样本估计式.以有关降水要素的时间序列为例,说明了这种方法在天气气候诊断与气候影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