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大气科学   2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面加热对沙尘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并针对2002年3月18—20日典型沙尘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地面热通量对沙尘暴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沙尘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较准确地模拟了本次沙尘暴过程。模式对白天地面加热强度和夜间地面冷却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地面热通量能够使沙尘暴明显增强,同时也通过导致地面风速、层结稳定度、地面摩擦速度产生明显的日变化,进而导致沙尘暴强度的日变化。地面热通量影响地面风速的方式是导致混合层形成,从而有利于产生高空动量下传。另外,沙尘暴发生时地面热通量主要影响地面和行星边界层中的天气要素,随时间推移地面热通量能够持续影响上升运动强度,且这一影响从边界层逐渐向上扩展到自由大气,并达到500 hPa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和有利于大雾形成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北京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 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得出:模式对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的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的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的持续性东南风使950 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的关键条件。上层(975~800 hPa)的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的加强和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 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的结构有利于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30至12月4日,北京持续4天大雾天气,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空气质量连续3天达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天气的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WNW气流、稳定性持续增加、逆温层结持续存在、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导致局地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1000~700hPa有弱的上升气流形成和维持,与500hPa高空下沉气流之间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形成稳定层结(逆温层),导致大雾及重污染的形成;850hPa为暖区,850~500hPa为冷平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4.
北京一次冬季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青春  程丛兰  高华  丁海燕 《气象》2011,37(11):1380-1388
回流天气是华北地区冬、春、秋季节产生降雨(雪)的主要天气类型,预报员常常因对回流天气系统结构特征认识不足和诊断失误而导致预报的失败,是降雨(雪)预报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北京地区高分辨率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对2010年1月2—3日一次典型的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数值模式的模拟能力,研究各层主要影响系统结构特征及形成暴雪的关键性条件,探讨典型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主要结论为:数值模式对此次暴雪过程的近地面回流冷空气、中低层低值系统及变化特征、主要降雪时段和降雪量模拟效果较好,对降雪落区的模拟存在一定偏差。低层回流偏东风遇到地形后引起垂直运动主要在低层800 hPa以下,所产生的降雪量不大,而其与上游850~700 hPa低涡系统发展东移其前部的上升运动汇合所形成的大范围、深厚、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明显降雪的关键性条件。上游低涡系统前部西南暖湿气流相对应的大湿度区移近是产生较强降雪的重要条件。持续的低层回流冷空气湿度较大,对于低层大气起到水汽输送的作用。回流冷空气使低层大气维持长时间的水汽输送并与其上层东移的大湿度区相结合,增加湿层厚度,有利于降雪持续而形成较强降雪。降雪开始时间和降雪强度的变化与对流层中下转偏南风的时间和偏南风风速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业务应用为目标,开展高时、空分辨率三维风场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的融合应用研究。运用北京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集成子系统(RMAPS-IN,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Integration),对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VDRAS)30 min临近预报的高时、空分辨率三维风场作为数据源与自动气象站风场观测进行快速融合处理。结果表明,以VDRAS临近预报风场取代数值模式预报场作为融合初猜场后形成的分析结果对于风场有明显的改善:(1)长时间序列客观检验结果表明,地面10 m高风场U/V分量绝对误差分别为0.05和0.06 m/s。实时融合对未来预报的影响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U/V分量的绝对误差不断增大。(2)对于11个强对流个例,地面10 m高风场风速均方根误差降低0.3 m/s,风向均方根误差降低13°;边界层三维风场,风速均方根误差降低0.8 m/s,风向均方根误差降低10°。平原站点融合以后风速、风向预报效果有较大改善,山区站点融合以后改善相对较小。(3)通过对2017年7月20日暴雨和7月7日雷暴大风个例的详细分析,发现融合基于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获得的高分辨率临近预报风场对各对流系统中的中尺度结构特征给出了更加细致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灰色关联度方法在大风和暴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针对近20年北京地区发生的大风和暴雨灾害,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计算北京地区近20年的19个大风和暴雨灾例的灾情评估指标与关联度,进行损失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灾情等级划分和灾情损失排序是合理的,比较符合实际对灾情的评价,能够对不同气象灾害和同一级别的气象灾害灾情差异尺度做比较,是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一种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分析研究和沙尘数值模式预报研究以及卫星遥感监测沙尘等方法的应用基础上 ,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开发、集成 ,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系统。该系统由沙尘天气历史数据库、沙尘天气动态监测、沙尘天气概念模型、沙尘数值预报和沙尘天气预警 5个子模块组成。在近两年的北京市沙尘天气预报服务中 ,本系统得到充分的应用 ,提高了沙尘天气预报服务的效率 ,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应用于气象业务部门及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气象预报系统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运输属于对气象高度敏感的行业,其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安全、准时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气象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气象条件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国内、外在高速公路气象预报系统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与介绍,探讨了目前国际上主要高速公路气象预报系统的特点,主要涉及的大气科学问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研发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高危险天气预报系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设计了一种结合中尺度模式物理约束的雷达回波临近智能外推预报方法,该方法在外推预报时效(0—2 h)内即利用中尺度高分辨率模式信息对外推进行约束.首先将模式风场和雷达回波轨迹风场融合成融合风场,然后利用融合风场光流外推形成动力约束外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诊断产品和雷达历史资料通过投票回归器集成多种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回...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大气能见度的降低是当今国际上比较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北京近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大气中通过消光作用使大气能见度下降的气溶胶细粒子的污染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从 2 0 0 1年对北京市气溶胶细粒子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 2 .5μm的粒子 ) 4个季节的采样监测结果分析 (有效采样天数为 50d)得出 ,北京市细粒子质量浓度年平均值已超过美国国家标准的 7倍以上。研究发现细粒子的质量浓度不仅与环境条件有关 ,而且与气象条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以细粒子的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进行细粒子浓度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