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桩基激振响应的频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威  盛勇 《物探与化探》1990,14(2):81-87
目前,我国在桩基质量无损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主要是时间域的,因此其成果的解释也以时间域分析方法为主。但是频率域的分析较为直观,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介绍桩基激振响应的波动方程在频率域中的解,对桩基质量在频率域中的分析方法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江西省永修地区1961—2015年盛夏(7—8月)气温和汛期(4—6月)降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均存在25—30 a的变化周期,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两者自1961年以后均未表现出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从大气环流指数和外强迫指数中筛选影响永修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显著相关因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永修地区盛夏气温预测模型和汛期降水预测模型。模拟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预测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模拟出1961—2010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的变化,还能很好地分别预报出2011—2015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  相似文献   
13.
盛勇  黄传杨 《安徽地质》2008,18(3):226-228
分析电磁场理论,利用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充电法原理,提出一种通过测试桩体内电场强度及电位的变化确定桩钢筋长度的创新方法,并在工程实际中加以验证。实践证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有效,可作为一种检测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手段。  相似文献   
14.
北大别杂岩带是大别造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构造-岩石单元,记录了造山后的构造活动信息.为了探讨大别造山带造山后的抬升演化过程及机制,本次工作在北大别杂岩带内具有精确锆石U-Pb年龄结果的岩体中采集了一系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碱长花岗岩样品,在其中挑选角闪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将分析结果利用角闪石Al压力计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中总铝含量(p.f.u.)几乎全部介于1.17~1.97,XFe值在总铝含量大于1.17的样品中几乎全部介于0.4~0.65,由此计算出的压力值主要介于256.8~676.2 MPa.虽然早白垩世的主要隆升机制仍是伸展作用,但岩体侵位导致的局部不均匀抬升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岩体120 Ma以来的埋藏深度分布,可以得出造山带在此时间以来表现为地垒-地堑式隆升.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开始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在皖南地区开展了横船渡等四幅图的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了石台县银坑地区Ag、Cu、Pb、W、Mo、Bi、As、Sb,综合异常区,并在异常区域进行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对异常元素组合良好的青山异常和甘坑异常开展岩石剖面和槽探工作,发现了铜矿化体3条,获得了银坑地区铜多金属找矿线索。该地区位于石台—青阳金—银—铅—锌—钨—锰成矿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通过对以往地质、物化探资料的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地区为一较好的铜多金属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6.
安徽庐枞火山岩矿集区东南部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邬宗玲  盛勇  黄博  杨艳 《华东地质》2017,(3):194-202
安徽庐枞火山岩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铁铜硫多金属成矿区。文章基于近年来在该矿集区东南部取得的找矿成果,提出该区有4个成矿系列:与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铜、金硫成矿系列,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火山—次火山热液脉状铜多金属、铁成矿系列,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沉积—叠加改造铁铜成矿系列和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的铁、铜铅锌、铀成矿系列。分别论述了4个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认为成矿时间为两期三阶段成矿,成矿空间受盆地基底地层石炭系—侏罗系、基底断裂、火山机构及东南部"A型"花岗岩带和高钾钙碱性侵入岩带的控制,提出了区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张承云  盛勇 《安徽地质》2012,(3):168-171
大别造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北大别单元侵入有大量的早白垩世花岗岩和基性-超基性岩体。本文通过野外和室内工作并利用石英C组构方法,查明北大别单元变形岩体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其与片麻岩的特征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北大别单元变形岩体和片麻岩上盘均向NW运动,表明北大别单元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后构造变形。两者变形特征相同,表明变形岩体的变形过程发生于混合岩化过程中,本次研究工作也很好的验证了前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