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242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411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4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10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9篇
  1956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由戎嘉余主编,金玉玕(已于2006年6月逝世)、沈树忠和詹仁斌任副主编的两卷本《显生宙中国腕足动物属志》已于2017年岁末出版。该志书由24位作者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其中有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NIGPAS),另外13位来自11所海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这些作者都有着长期的研究经历以及广博的知识储备,在长达16年严谨繁复的撰写和编改后,最终完成本书。该志书共包含了11个章节以及2目索引,其中索引部分按照字母顺序列出了书中涉及的腕足动物属名以及岩石地层单位。书中引证的参考文献用小号字体列出,总共多达76页。在每个章节之后,这些参考文献条目从3页(“代前言”章节)到14页(“二叠纪腕足动物属级分类”章节)不一而足,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翔实准确的资料来源。 该志书包含上下两卷,共1 096页。书籍装帧精美,图文并茂,附有446张高质量插图(其中11张彩色插图)以及125张图版(其中7张配有彩色照片)。图表内容丰富,包括壳体形貌和纹饰的手绘素描、内部构造(如系统切片以及结构复原等),以及时代分布和地理分布等。图版制作考究,并在其对页附有详细的图版说明(包括图片的放大倍数),以方便读者阅读。全书各章节的写作风格与排版格式同条共贯,前后一致。 志书的上下两卷分别配有目录。第一卷开篇是主编戎嘉余院士撰写的15页中文版“代前言”,其后为编辑们(以及乔丽博士和黄冰研究员)共同撰写的38页“序言”。其中“序言”部分介绍了这本著作在编纂过程中所历经的坎坷以及支持作者们最终完成此书的精神源泉。该志书严谨详实地整理并收录了分散在各类期刊、会议摘要、区域化石图册以及公开出版与内部交流的各类专著中有关中国腕足动物属级分类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了一些本书作者尚未发表的研究材料。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各地区域古生物图册曾经大量出版,但因为多使用汉语书写,在国际交流时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不便。经过翻译后,一些新建的属的重要鉴定特征往往表达模糊,而很多报道新材料的文章发表在非古生物学的专业期刊上(如石油勘探或者区域地质等方面的期刊)。这些文献往往由区域性的出版社出版,并且发行量有限,很少被国际上的大型图书馆收藏。这些“稀有出版物”甚至在中国几个较大的科研机构中也往往难得一见。此外,尽管不少区域古生物图册会附有简短的英文摘要,但有可能新属新种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在书中的简述并不一致。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很多身处基层工作单位的学者在定义新的属种时,没有遵循《国际动物命名法规》(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ICZN,4th Edition)。而这两卷志书的问世,无疑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细的考据和严谨的修订。 在“序言”中,编辑们介绍了中国腕足动物的研究是如何从无到有,又怎样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在中国历史上,腕足动物化石几百年前就作为中药材而被人们所熟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一味被称作“石燕”的药材(“石燕”,性为石而形似燕,多为泥盆纪石燕类腕足动物化石)。但早期的医书并没有对这类生物的起源,以及研磨后产生药效的原因进行讨论。 最早对中国腕足动物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是比利时古生物学家康宁克(L.G. de KONINCK)。他于1846年描记了腕足动物两个新种Terebratula yunnanensis和Spirifer cheehiel。古生物学家凯瑟(E.KAYSER)最早于1883年依据中国的化石材料建立了腕足动物新属蕉叶贝属(Leptodus),并归至蕉叶贝科(Lyttonidae),同时将李希霍芬贝(L. richthofeni)定义为模式种(KAYSER, 1883)。自此,根据中国的模式标本先后共创建了757个新属,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地层对比精度及腕足动物分类系统日益得到提高与完善。这些研究成果都为该志书的撰写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约翰·泰兰特/ 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9, 26 (3)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约翰·泰兰特/ 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9, 26 (3) 该志书“序言”部分开篇是腕足动物“研究历史回顾”,将中国腕足动物化石的研究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6-1923年)。国外古生物学者如康宁克(LGde KONINCK)、戴维森(DAVIDSON)、凯瑟(KAYSER)、弗伦奇(FRECH)、洛奇(LOCZY)、车尔尼雪夫(TSCHERNYSCHEW)、丁纳尔(DIENER)、华考特(WALCOTT)、韦勒尔(WELLER)、葛梯(GIRTY)、满苏(MANSUY)、矢部长克(YABE)和早板一郎(HAYASAKA)等对中国寒武纪至古近纪的腕足动物进行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及专著。 第二阶段(1924-1950年)。腕足动物的研究开始吸引中国学者的关注。孙云铸首先报道了山东省寒武系中腕足动物化石,紧随其后的有赵亚曾、朱森、黄汲清、田奇瓗、张鸣韶、尹仲科等老一辈科学家。这一时期在北京大学执教的美籍科学家葛利普教授(A.W. GRABAU,1870-1946)对中国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曾相继发表了数本有关中国腕足类、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的著作。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多名国外学者对中国腕足动物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如瑞德(COWPER-REED)、德提拉(de TERRA)、哥藤与梅拉尔(GORTANI与MELAR)、小林贞一(KOBAYASHI)、远藤隆次(ENDO)、矢部长克(YABE)、尾崎金右卫门(OZAKI)、湊正雄(MINATO)和早板一郎(HAYASAKA)等。 第三阶段(1950-1991年)。这一时期随着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很多新的腕足动物化石群得以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两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王钰院士(1907-1984)和杨遵仪院士(1908-2009)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培养了一批该领域优秀的国内青年学者。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腕足动物研究中。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全国腕足动物学者已经超过50人。同时这一时期大量的新属新种被创建,并多在23个省及5个自治区的区域古生物图册上发表。该时期标志性的两大事件是1980年在浙江杭州和1985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腕足动物会议。在1980年第一届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腕足动物工作者超过100人,并有两位外籍专家参会。其中一位是对中国腕足动物研究影响深远的美国布科教授(Arthur J.(‘Art’)BOUCOT),另一位是加拿大腕足动物学家、曾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的琼斯教授(Brian JONES)。为了纪念布科教授的贡献,2004年9月30日还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见Palaeoworld,2006年5月第15卷,第2期)。 第四阶段(1991年以来)。这一时期大量的年轻学者涌现,研究重心多集中在传统分类学、地层对比,以及新兴的古生态学和生物古地理学等方面。这一时期全国研究机构、生产单位和高校的科研经费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包括腕足动物研究在内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在2015年5月,第7届国际腕足动物大会在南京召开,终于实现了几代中国腕足动物学者的夙愿。这次学术盛会共有53个口头报告(其中21个来自中国)、30幅展板报告(其中10幅来自中国),以及来自24个国家195位研究者的108篇会议论文摘要。会议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研究历史回顾”后,紧接着介绍了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腕足动物属级分类单元的“总体面貌”。该部分内容总结精辟,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不同省份腕足动物新属的地理分布、每个地质历史时期腕足动物目级和属级分类单元的数量、各目下新属的数量、显生宙各阶中国腕足动物新属的数量,以及建立新属文献的数量统计(自1883至2015年,分别以5年和10年为单位)。这之后是“分类学归纳”,该部分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腕足动物系统分类体系(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KAESLER, 1997-2006; SELDEN, 2007),统计出全书共有757个新属或亚属,其中61.6%为有效命名,17.2%为主观同义名(junior subjective synonym),2.6%为可能同义名(possible synonym),1.85%为异物同名(homonym),2.25%为客观同义名(objective synonym),10.6%为疑难名(nomina dubium),3.4%为裸记名(nomina nudum)。另外还有2.4%之前被认为是腕足动物的化石被排除出腕足动物门。此外,“序言”中还包括了腕足动物的时代延限、生物古地理分布(自寒武纪到白垩纪,按年代顺序共分列为9节)、中国腕足动物宏演化、早期类群的多样化、生物大辐射与大灭绝、区域性与全球性生物群(如叶月贝动物群)、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重大环境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板块构造与地理隔离,以及沉积与环境背景等内容。编辑们在第1卷(39-557页)和第2卷(559-1096页)中,对中国腕足动物的系统古生物学描述做了大量工作,如对新属的命名人、命名地、模式标本及其保存地点等内容的考据。为了避免国外学者受汉语人名翻译的困扰,书中将1950年以前文献中的人名用韦氏音标(WEBSTER spellings)标注,1950年及以后文献中的人名用汉语拼音标注。此外,10篇附录还分别归纳了书中涉及的全部异物同名、同义名、裸记名及18个排除于腕足动物之外的属名,以及标本保存地点及其缩写。 该志书第1卷的其他部分以及整个第2卷,分别按照地质年代顺序(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分章节叙述。每个章节依次有引言、分布范围、地层对比、动物群演替序列、生物古地理以及属级系统古生物等内容。书中的系统古生物学描述部分明晰了各个属的模式种、词源、鉴定特征、讨论、有效性、地层延限和地理分布。 腕足动物门是地质历史上最为复杂、演化多样性最强的六个门之一。该志书通过对中国腕足动物材料的研究和归纳,致力于为该领域的每一位学者、专家和爱好者提供翔实可靠的参考资料。有着近200年研究历史的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腕足动物分类学文献浩如烟海。对于本书的作者来说,查阅、整理和归纳这些资料无疑是项浩大的工程。该志书的付梓无疑也是作者、编辑、绘图和出版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该志书考据细致,资料翔实,是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腕足动物属级分类的完整数据库,必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化石爱好者和古生物学家的案前参考书。书中各分论部分也会在未来有关生物古地理学、生物地层学以及生物演化的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引用。而这本著作却鲜有错误出现。 该志书的问世为中国和国外的学者提供了完整的中国腕足动物属级数据库。我们在此真诚地向对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和古地理分布等感兴趣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推荐这本巨制。 该志书定价为225美元,尽管并非低价,但它值得每一位腕足动物学者和相关研究单位购买。预算不足的学者也可以建议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图书馆采购。如果您是一位“中国粉”,即使不从事古生代或中生代的相关研究,也请不要错过这本由科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的装帧精美的鸿篇巨著。 (译者:张雨晨;校阅者:乔丽) (参考文献略)  相似文献   
182.
察布查尔县土壤碳氮磷钾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察布查尔县1 191~2 656 m不同海拔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质(外加热法,10.18~74.3 3 mg·kg-1)、全氮(自动凯氏定氮仪,0.17~2.6 g·kg-1)、碱解氮(扩散法,14.9 7~198.72mg·kg-1)、磷元素(钼锑抗比色法,全磷:0.12~0.76 g·kg-1、速效磷:20.7 4~153.64 mg·kg-1),钾元素(火焰光度计法,全钾:9.81~18.64 g·kg-1、速效钾:659.05~1 001.45 mg·kg-1)含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碳、氮、磷、钾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除钾元素外碳、氮、磷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0~20 cm土层中,海拔高度与碱解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838**),与土壤有机、全氮呈正显著性相关(p < 0.05,R=0.831*、R=0.751*);有机质与碱解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988**),与全磷呈正显著性相关(p < 0.05,R=0.726*),20~40 cm土层中,海拔高度与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呈正相关,与速效磷、速效钾、全钾呈负相关;有机质与碱解氮、全氮成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867**、R=0.970**),碱解氮与全氮呈正极显著相关(p < 0.05,R=0.914**),40~60 cm土层中,海拔高度与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呈负相关;有机质与碱解氮、全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884**、R=0.966**),与速效磷、全钾呈正相关,与全磷、速效钾呈负相关;碱解氮与全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952**)。  相似文献   
183.
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市-伊宁市为例,以1990-2015年的 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城市用地扩展的变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分析、城市用地的转移特征分析、转移矩阵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率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等方法,对伊宁市城市信息和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间建设用地扩展速率和扩展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值分别为7.85%、18.64%,出现在2000-2005年间。(2)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重心总体上向西北方向转移2 087.79 m。(3)建设用地扩展空间主要来自于耕地、未利用地、林地。(4)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伊宁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两个因素的相关性达到0.988和0.996。本项研究成果为更准确、更快捷地掌握伊宁市城市扩展变化的规律、合理布局城市改造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4.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一带一路”经历了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政治领袖们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平台。伴随这种转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研究已经深入到除了基础科学领域外的几乎所有学科。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了4年多来“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特征,而后总结了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核心议题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研究发文量迅速上升,由2014年的1000多篇飙升到2017年的20000多篇;② 文献比较庞杂,以宏观性、战略性和一般性文献为主,舆论性很高,基于深入研究的高水平学术文献少,还不能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③ 对外直接投资、互联互通、“走出去”、全球化、全球治理、命运共同体、人民币国际化等得到的关注较多;④ 地理学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理论构建、地缘政治经济分析、“中欧班列”、海上航运战略支点、海外投资模式、经贸格局及其经济影响、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最后,本文呼吁加强“一带一路”的理论建构以及建设机制和国别研究,并积极开展中外学者之间“一带一路”研究对话以及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85.
新疆阿尔泰地区诺尔特金多金属矿床位于阿尔泰陆源活动带北部晚古生带火山弧内。含矿建造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陆源碎屑岩以及含火山物质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前人对区内岩石成因和地质背景做了研究,却对矿化特征和成矿远景缺乏分析与评价。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查明了矿床地质与矿化特征,对矿区外围矿化点工作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成矿条件优越,金矿勘查有望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86.
运用2013—2014年28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季节特征。结果表明:(1)城郊日最高气温出现频率最大的时次均为北京时间17时,出现频率在20%以上。日最低气温出现频率最大的时次为08时,频率在30%以上;(2)城郊年平均气温差异即城市热岛强度在夜晚较大,07时左右达到最大,在1.5℃以上,白天较小,16时左右最小,仅有0.3℃左右;(3)城郊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与城区基本一致,但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有差别,冬季郊区最低气温出现滞后城区1 h,其他季节保持一致;(4)城区逐小时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08—17时为下降时期,17—22时为迅速上升时期,22—08时为稳定的强热岛时期;(5)候平均气温城市热岛强度年内变化,最大值发生在年终的第72候,为1.53℃,最小值发生在秋末第67候,为0.33℃;(6)综合来看,各季代表月平均城市热岛强度春季(4月)夜晚较强,夏季(7月)夜晚和白天都相对较弱,秋季(9月)夜晚最强,但白天最弱,甚至白天部分时刻(15—18时)出现了负值。冬季白天和晚上都比较强,是四季代表月份平均热岛强度最强的季节。日内变化即日变化,大家公认的。  相似文献   
187.
运用2013-2014年28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季节特征。结果表明:1)城郊日最高气温出现频率最大的时次均为北京时间17时,出现频率在20%以上。日最低气温出现频率最大的时次为8时,频率在30%以上;2)年平均城郊气温差异即城市热岛强度在夜晚较大,早上7时左右达到最大,在1.5℃以上,白天较小,16时左右最小,仅有0.3℃左右;3)城郊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基本一致,但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有差别,冬季郊区最低气温出现滞后城区1小时,其他季节保持一致;4)城区逐小时城市热岛强度日内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8点到17点为下降时期,17点到22点为迅速上升时期,22点到第二天8点为稳定的强热岛时期;5)侯平均城市热岛强度年内变化,最大值发生在年终的第72候,为1.53℃,最小值发生在第秋末第67候,为0.33℃;6)综合来看,各季代表月平均城市热岛强度春季(4月)夜晚较强,夏季(7月)夜晚和白天都相对较弱,秋季(9月)夜晚最强,但白天最弱,甚至白天部分时刻(15到18点)出现了负值。冬季白天和晚上都比较强,是四季代表月份平均热岛强度最强的季节。  相似文献   
188.
利用乌鲁木齐市晴天CFL-03型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边界层日变化特征。得出结论如下:边界层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300~600m以下风速较小,小于3m/s,且愈近地面风速愈小;以上风速大、风向恒定,基本为东南大风。夏季和秋季风速比冬季和春季小,流场特征较复杂,水平风速和风向变化较活跃,存在明显的风切变。折射率结构常数春、秋和冬季比夏季分别小1个、3个和1~3个量级;夏季最大,集中在10~(-16)~10~(-13) m~(-2/3)之间。春、夏和秋季晴天湍流动能耗散率量级分别在10~(-6)~10~(-2) m~2·s~(-3)、10~(-4)~10~(-3) m~2·s~(-3)、10~(-6)~10~(-3) m~2·s~(-3)之间;白天比夜间约大1个量级。晴天折射率结构常数和湍流动能耗散率日变化特征与风场日变化特征有较好地对应关系,即湍流发展旺盛的区域与风速较大的区域相一致。风廓线雷达资料反演的湍流动能耗散率对春季和夏季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演变特征的监测较好。夏季夜间稳定边界层约400~500m,残余层可达到约1800m,对流边界层可发展到约2500m,混合层约2200m,夹卷层约300~400m。  相似文献   
189.
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系统建立在25m射电天线的18cm波段上,消色散采用了2x128x2.5MHz多通过滤波器和数字化器,数据采集系统由PC机完成.1999年5月至6月间建立了基于常温接收机的到达时间观测系统.观测到的最弱源的平均流量密度为4mJy.  相似文献   
190.
<正> 1 地质概况 菱刈地区地层主要由白垩纪四万十超群和第四纪火山岩以及冲积物组成。 矿区内各类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很相似,不同年龄的岩石单元很难区分。现简述如下: 1.1 四万十超群 该群由页岩、砂岩及其蚀变岩组成,伴有少量凝灰质页岩和燧石。该群内部构造复杂,一般认为是滑塌沉积。岩石经受了低级区域变质作用(葡萄石—绿纤石相)。这套地层与上部的菱刈安山岩为不整合接触。在本古地区,大约有60%的可采矿体赋存在四万十超群沉积岩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