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W(7.9±0.2)表...  相似文献   
62.
实际用海效益包括海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负面效应,文章通过建立海洋高质量用海效益评估模型反映和量化实际用海效益,并将该模型在台州市海域应用,研究结果发现,台州市涉海县、市、区中椒江区实际单位用海效益最高为68.85万元/hm2,玉环市最低为4.02万元/ hm2。原因在于椒江区不仅其海域资源价值表现良好,而且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得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绝对不是海域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海洋生态环境的绝对保护,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保证海域资源使用价值保值增值是海洋经济合理运行的基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是海域资源使用价值保值增值的根本,这是引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3.
文章明确海岸建筑后退线划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保障资源存量开发红线、环境与生态安全红线不可触;考虑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代际效应,为后代永续发展留有储备和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海岸系统运动模型,作为海岸建筑后退线的划定依据。该模型在台州市的实践结果表明:沿海县(市、区)的海岸系统运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三门县、临海市、路桥区、椒江区、温岭市和玉环市;陆、海资源开发量与海岸系统运动量呈正相关,且与产值呈负相关,即海岸系统运动量越大,资源开发效率越低;海岸系统运动量与海岸建筑后退距离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丰富海岸建筑后退线理论内涵和完善海岸建筑后退距离测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4.
填海造地项目海域管理和土地管理衔接不充分问题由来已久,已成为海洋管理中的痛点和难点。文章对浙江省在填海造地项目换发土地使用权证书、规划与用途管制、使用金征收等方面的衔接制度和实践经验开展梳理分析、调查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研究表明,填海造地与土地管理衔接的主要问题为:换发土地使用权证书所需土地管理指标配套不足;海域和土地权属价值不一致;规划、用途管制衔接不充分;使用金征收标准不统一。为规范填海造地与土地管理的衔接,提出建议:统筹陆海规划和用途管制;建立填海项目指标(计划)管理制度;探索海域使用权价值实现形式;完善海域和土地使用金衔接制度;推进海域土地使用权联合招拍挂出让。本研究可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本文旨在针对当前海域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下,缺乏低效用海客观评价体系的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打分法等技术,在DPSIR框架下,从指标选取、权重设立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构建低效用海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浙江省普陀区进行应用示范。结果显示,普陀区41个填海项目中,有17个项目评价等级为优,有4个评价等级为良好。等级为一般和较差的项目各10个,占评价项目48.7%。这表明普陀区填海项目中批而未填、填而未建或闲置用海情况较为明显。本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和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对于低效用海的节约集约利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本文针对目前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的海洋站(点)缺少评价体系的现状,首次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海洋站(点)观测能力、运行质量等综合能力评价的研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判断矩阵,建立了层次分析法模型。对海洋站(点)的特点和影响其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海洋站(点)的布局、观测环境代表性、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设计了海洋站(点)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权重合理准确,可为海洋站(点)的综合评价和分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2008年MW7.9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发生强烈地壳变形,同时引发的巨量同震滑坡加速了该地区的地表剥蚀和河流侵蚀.然而,目前尚缺少系统的数据定量研究滑坡物质的运移以及河流侵蚀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这些对理解龙门山前缘物质的再分配以及强震对活动造山带地形塑造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在汶川地震后的6年间,对震区沱江上游3条支流湔江、石亭江、绵远河流域进行了多期次的定点现代河沙采样.通过系统测量河沙中的石英10Be浓度,并与震前已发表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如下基本特点:(1)震后河沙10Be浓度均有明显降低,表明同震滑坡物质对河沙的稀释作用;(2)震后河流对河沙的运移量增加为震前的1.3~18.5倍,因此震后龙门山地区侵蚀速率短期显著增加;(3)初步估计得到汶川地震产生的滑坡物质被完全运移出造山带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100~4000年,接近龙门山地区强震复发周期;(4)震间和同震产生的构造变形和地表剥蚀在空间上具有互补性.考虑到地表剥蚀引起的地壳均衡反弹效应,认为类似汶川地震的强震有利于龙门山的隆升.认识震前、震时和震后的地壳变形及侵蚀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单次强震事件对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出露侏罗纪地层,其中以大煤沟地区发育最为完整.整个侏罗系发育具有辫状河河道、滨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的地层序列,厚度达到1100m.利用地层序列、砂岩碎屑组分及LA-ICP-MS微区定年方法,对柴北缘侏罗系沉积物源体系进行了研究.砂岩Dickinson图解显示其主要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碰撞缝合带和褶皱-逆冲带物源区.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侏罗世具有1764~2496Ma(峰值年龄1787、2077和2440Ma);中晚侏罗世具有相同的年龄谱特征,分别是197~291Ma(峰值年龄238Ma),214~278Ma(峰值年龄238Ma);358~484Ma(峰值年龄404Ma),370~456Ma(峰值年龄418Ma);645~920Ma(峰值年龄875Ma),578~1160Ma(峰值年龄940Ma);1390~1991Ma(峰值年龄1875Ma),1550~1829Ma(峰值年龄1708Ma);2048~2484Ma(峰值年龄2272Ma),2161~2738Ma(峰值年龄2335Ma).研究表明,柴北缘侏罗纪沉积物源区由全吉地块(早侏罗世)扩大至柴北缘构造带、全吉地块、祁连山(中晚侏罗世).沉积物源区的显著变化是早中侏罗世之交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沉积物质表现.  相似文献   
69.
应用气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clon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CYGNSS)的星载反射测量遥感数据和土壤湿度主被动项目(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 SMAP)发布的土壤湿度产品,对2种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reflectometry, GNSS-R)地表土壤湿度反演建模方法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个格网上直接对标定的有效反射率和SMAP参考土壤湿度回归建立线性模型,反演得到的地表土壤湿度精度远高于格网统一建模的反演精度。使用1 a的CYGNSS陆地观测数据建立的反演模型已经具有极高的时域稳定性。5个月的测试数据表明,单格网模型反演的地表土壤湿度RMSE可达0.056 cm3/cm3,相关系数达0.9。  相似文献   
70.
通过分析现有大地测量数据报表格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基于XML的大地测量数据接口文档为数据模型,建立了以Word文档为模板的EL引擎,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对大地测量报表模板的样式和内容进行动态控制和修改,实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报表系统、报表格式和数据内容的解耦,增加了报表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