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With temperatures increasing as a result of global warming,extreme high temperatures are becoming more intense and more frequent on larger scale during summer in China.In recent years,a variety of researches have examined the high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China.However,it hardly considers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data and systems when defining the threshold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In order to discer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heat in China,we examined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of 83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0 to 2008.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s defined by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Permutation Entropy(PE)were also used in this study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s in China presented 3 periods of 7,10—13 and 16—20 years,respectively.The abrupt changes generally happened in the 1960s,the end of 1970s and early 1980s.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maximum frequency occurred in the early 1950s,and the frequency decreased sharply until the late 1980s when an evidently increasing trend emerged.Furthermore,the annual averaged frequency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s reveals a decreasing-increasing-de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China,but an increasing-de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China.And the frequency was higher in southern region than that in northern region.Besides,the maximum and minimum of frequencies we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spatially.Our result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reasons for the periods and abrupt changes of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02.
当前,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重纠正"四风"问题,那么,国土资源系统是怎样来实践的呢?玉环县国土资源局以"内树正气、外塑形象"为主题活动,以创建"五型"机关为载体,通过"五促五深化"活动,拉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奏好"五部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玉环县国土资源局推出的"五促五深化"活动,延续并深化了"五型"机关建设成效,此项成果获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市直属机关党工委颁发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案例征集评选入选项目,获玉环县纪委创新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3.
应用CFD动态分析技术,以SC71B型射流式液动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活塞直径、活塞杆直径、活塞冲锤质量和行程对射流式液动锤射流元件临界流速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7.5%,精度远高于以往经验估计;射流元件临界流速随着活塞直径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活塞杆直径和活塞冲锤质量的增加而升高,与行程大小无关。以SC71B型射流式液动锤为例,为降低射流元件临界流速以减轻冲蚀,应设计40~42 mm的活塞直径、23~26 mm的活塞杆直径和11.2~23.5 kg的活塞冲锤质量。活塞直径增加23.5%时,射流元件临界流速降低了2/3;活塞杆直径增加60%时,射流元件临界流速提高了近4倍;活塞冲锤质量增加5倍时,射流元件临界流速只增加了1倍。  相似文献   
104.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陆域、水体、社会经济对流域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综合区划的指标体系,同时根据DEM划分了流域综合区划的基本单元.在主导因素法和空间叠置法的基础上,通过CIS分析工具,对小江流域的水环境进行了综合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域,分别为北部水源涵养和保育区,南部污染控制区,以...  相似文献   
105.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 Ma,北部自65 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 Ma以来.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晚期(102~107 Ma)以来开始隆升,40 Ma以来具有整体快速隆升的特点.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奥陶系经历的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早白垩世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古地温梯度可达4.60℃/100 m,早白垩世是奥陶系烃源岩的主要生气期,生气期主要受构造热事件控制.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热演化史的研究对渭北隆起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地质体在受力、运动情况下,会产生一系列的大小不一的构造形迹,其在时空域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其特征能够反演其受力、运动情况,特别在构造复杂地区,研究小构造,对区域构造成矿及地质体运动能提供强有力的佐证。基于此,本文从小构造与大构造的关系为着重点,并以青海1∶5万区调为实例,阐述小构造研究在区调中的重要性,希望对地质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抱布德铅多金属矿产于硅质岩、灰岩中,围岩主要为灰岩、少量泥岩,蚀变普遍,构造发育。通过野外地质工作,结合已有资料,从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成矿方面对抱布德铅多金属矿床进行分析,初步分析矿床与区域构造运动、广泛发育的NW向断裂、三叠纪地层有关,矿区断裂构造、硅质岩为以后探矿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8.
利用MATLAB实现UNB3m、GPT2w+Hopfield、GPT2w+Saastamoinen、GPT3+Hopfield、GPT3+Saastamoinen等5种模型,分析它们在陕西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5种模型结果普遍偏小。GPT2w+Saastamoinen和GPT3+Saastamoinen模型整体精度相当,且优于其他3种模型,bias为1.41 cm,RMS分别为4.68 cm和4.67 cm,且随着高程增加精度越来越高。5种策略精度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其中UNB3m变化最为明显,夏冬2季bias差达到7.92 cm,RMS差达到7.67 cm。更高精度计算时,秋季应使用GPT3,而春夏2季时使用GPT2w效果更好。选用同样的气象参数模型时,Saastamoinen模型比Hopfield模型更适用于陕西地区,并且陕北地区精度最好。对比最新的全球气压温度模型GPT3与GPT2w发现,2种模型算得的地面气压P、地面温度T、地面水汽压e、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等4种气象参数均相差细微,所以在陕西地区利用GPT2w或GPT3分别算得的对流层总延迟ZTD和对流层干延迟ZHD相差很小,通过对流层湿延迟ZWD算得的PWV也几乎相当。  相似文献   
109.
科技奖励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某一行业或领域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激励创新主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科技奖励角度,通过统计和对比"十一五"以来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数量、分布和完成主体的变化趋势,对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新形势下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科技奖励在科技研发重点、推进区域协调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激励重要创新主体等几个方面引导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0.
化探数据具有非线性、随机性等特点,而传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的确定方法虽然考虑了变量的随机性,但却忽视了其非线性,这无疑会造成重要信息的丢失。而独立分量分析不仅要求各分量二阶不相关,同时还要求高阶统计量不相关。这使其在发掘数据间的高阶相关信息方面更具优势。这里以西藏某铜金矿1:10 000土壤化探数据为案例,对组合异常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尝试探索非线性理论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上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