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灰色控制系统GM(1,1)动态模型预测发震时刻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M(1,1)模型,选取全国1966至1986年每月Ms≥6.0级以及1970至1986年每月5.5≤Ms<6.6地震集合的时间序列,作为建立预报发震时刻模型的样本,分别给出了四个震级区间即Ms≥7.0,6.5≤Ms<7.0,6.0≤Ms<6.5,5.5≤Ms<6.0相应的预测发震时刻的微分方程的解算结果——时刻函数形式的时间(离散)响应动态模型 (K+1),且对衡量模型精度的关联度R进行了计算。用此模型对所取样本进行了预测检验,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2.
BSO 加速度数字观测系统是为完善基准台现代化地震观测系统而设计的,其目的是拾取并记录中距离和近距离强震。系统硬件智能模块化,在 TP801单板计算机的控制下由软件实现系统功能。本文介绍了系统结构的设计特点及系统管理软件.  相似文献   
103.
山西中部中等地震前地震波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西太原遥测台网7个子台(榆次,东山,平遥,太谷,交城,汾阳,介休)和太原台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几次中等地震前地震波波速比,振幅比,地震波初动符号,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的异常。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的分析可以提取中等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在1991年忻州5.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反映明显。  相似文献   
104.
应用GPS技术监测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GPS监测网的4期复测资料(1996~1999),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M=5.6、39.8N、113.9E,1999-11-01)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1996~1997年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不显著;② 1997~1998年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强度增大,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110-6);监测带的优势运动方向与其走向相一致,但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③1998~1999年山西断裂带优势运动方向尽管与其走向相一致,但与上一年相比,方向大体相反、量值相近;④ 1996~1999年山西断裂带的累积水平运动逐步清晰,从趋势上看可分为3部分:忻州地区以北地区优势运动方向为北北东(0.8cm);曲沃以南地区为南南西(1cm);中部地区较杂乱,其南半部形变较大些,但整体不存在优势运动.总体来说,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北东 南南西向张应力场的控制,但不存在走滑运动;1997~1998 年该区可能存在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1999年度基本恢复;阳原 浑源地震是在这一过程之后发生的,该次扰动可能是地震发生的触发机制.从长趋势看,今后要注意的是上述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相似文献   
105.
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序列特征,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和波形反演CAP两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结果表明,隐伏的西辛封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利用二十多年来大面积水准及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首次系统讨论了山西断陷带的总体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活动构造带内,垂直差异运动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是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7.
文中利用NCEP/NCAR 2 0 0 1年 9~ 10月的全球日平均资料和中央气象台的逐日 0 8时 2 4h降水资料 ,着重分析了 2 0 0 1年秋季黄淮、江淮地区持续干旱时期的水汽收支及动力条件。结果表明 ,2 0 0 1年 9~ 10月该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小 ,水汽以支出为主 ,并且南边界的水汽输出与多雨时期的情况截然不同 ;与之相反 ,有两支水汽通道将大量水汽输送到中国华西地区 ,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在此期间 ,江淮、黄淮地区大气层结稳定或成中性 ,对流弱 ,基本为下沉气流控制 ,使得该地区缺乏有利的动力条件 ,无法形成降水。通过分析发现 ,造成 2 0 0 1年秋季江淮、黄淮地区持续干旱时期水汽和动力条件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亚洲中高纬地区盛行纬向环流 ,西风锋区位于 5 5°N附近 ,比常年同期偏北约 5个纬距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北 ,是近 2 6年来同期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持续在 2 5°N以北时间最长的一年 ;同时 ,2 0 0 1年 9月份东亚 -西太平洋低纬度地区大气活动异于常年 ,吕宋岛附近维持一个强盛的对流中心 ,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对水准测量中关于地球潮汐改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潮汐改正计算的实用公式。并利用从北京至厦门3463公里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和沿线地倾斜台站的实测潮汐因子γ值,试算了潮汐改正值。从理论上论证了潮汐改正的量级最大为0.1毫米/公里和南北向水准测线的改正数较大而东西向很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9.
110.
大同地震台水准形变异常调查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同地震台水准自观测以来的正常背景与异常变化,调查了环境变化(降雨、地下水、开采等)对观测值的影响。认为1983~1989年口泉断裂处于闭锁状态,年变速率平均为-0.7mm/a,1990年7月~1991年3月,断层出现加速活动,变化幅度为4.0mm,期间发生了1991年1月29日山西忻州5.1级地震和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后曲线斜率仍然偏大,年变速率平均为-3.0mm/a,呈现新的背景值。1995年8月~1996年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前,出现了异常加速—反向抬升的图象。异常加速幅度为-3.0mm,反向抬升2.0mm,这是自观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分析认为1990年和1995年下半年的加速变化与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6.4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