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主要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以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以南地区白垩系地下水的水化学水平分带和地表水基流水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地质构造格局及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研究了该区白垩系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认为该区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场存在一个由东、北、西南向中部的水平分带,愈向盆地中部水质愈复杂、TDS愈高。马莲河基流水质的沿途变化规律反映出其接受东西两侧地下水的补给。说明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为地下水补给区,而中心地带为地下水排泄区,最终经马莲河排出区外。天环向斜轴部和马莲河谷是南区汇集东西两侧地下水的排泄通道。  相似文献   
112.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系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从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角度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和分析。由于下白垩系统保安群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岩性复杂,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的频繁交替、重复叠置的多层层状结构,决定了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是多层结构的地下水系统。这种重复叠置的多层层状地质结构,决定了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多层性、承压性及层与层之间的相对封闭性。根据沉积旋回和含水介质的性质,在全盆地范围内把白垩系地下水系统从上向下划分为:罗汉洞含水岩组、环河含水岩组和洛河含水岩组。通过对这3大含水岩组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洛河含水岩组和环河含水岩组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厚度大、天然资源丰富,是盆地区具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岩组。罗汉洞含水岩组因分布面积小,含水层厚度差异大、水质变化大,除陇东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供水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13.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围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围(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 岩石围亮-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114.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10 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的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 m风速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 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的模拟效果。其中对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对12月10 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模拟10 m风速的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220)Rn及其子体衰变特性和特定条件下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迁移、扩散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初步构建~(220)Rn瞬时活度浓度估算模型,模型的提出对今后放射性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6.
在所有地理课中,野外调查、考察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但组织的难度也最高。除了须具备不少外在条件(时间、路程等),作为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资料收集、过程设计、组织安排都是很伤神费时的,教师开展的困难较大。在此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一些活动基地,也需要各校教师多交流有特色的实践课设计方案,以便相互借鉴,以最经济的付出获取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117.
虫动物系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海生,世界种约140种,我国黄渤海目前发现4种,分隶于2目,2科,4属,其中有一新种-青岛池体Ikedosma?qingdaoensesp.nov。现将该4种的分类、分布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8.
记述目科2个种,其中1种新记录。标本采自我国西沙群岛。  相似文献   
119.
利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广西6个监测站大气负氧离子浓度连续观测数据资料,对广西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负氧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夜差异,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V"字型,夜间至凌晨,负氧离子浓度普遍高于白天,最大值出现在早晨08: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下午15:00左右,白天负氧离子浓度变化波动较大,夜晚变化较平缓。6个站中,大明山月平均大气负氧离子浓度值最高,达2453个/cm~3;四季中,夏季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值最大,为2012个/cm~3。  相似文献   
120.
围绕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对稀土资源的需求, 特别是紧缺的重稀土资源, 如何快速有效地发现富含重稀土矿床找矿靶区是勘查地球化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得全国地球化学基准数据, 圈定稀土异常超常富集区9处, 其中新发现的滇南红河州蒙自—中越边境地区稀土富集区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3.5, 与华南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异常LREE/HREE比值一致。结合地质背景、成矿母岩、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等初步判断具有寻找类似华南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资源潜力。因此, 对这一异常的核心区, 开展了1:25万、1:5万地球化学调查和风化剖面测量, 并经29个钻孔验证, 初步发现马鞍底潜在超大型富含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矿区分布于坡度较缓的坡脚处, 风化母岩为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元古界斜长片麻岩和变粒岩。风化剖面厚度最深可达25 m左右, 富矿层位位于全风化层, 一般在2~13 m深度, 矿体平均厚度6~13 m, 最厚可达21 m, 平均品位0.14%。根据29个钻孔和84个风化壳剖面测量, 初步估算稀土潜在矿石量约9.46亿吨、稀土氧化物潜在资源约100万吨。这是我国首次在滇南地区发现潜在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同时富含轻稀土(镧、铈、镨、钕)和重稀土(钆、铽、镝、钇),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这一发现表明开展从极低密度、低密度到高密度地球化学调查, 获得全部16个稀土元素高质量数据是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