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强度变化对崩坡积体堆积机制及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颗粒流PFC2D建立了岩土体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均以物理模型折减计算初始模型和以前一折减计算结果为下次折减计算初始模型两类计算条件,每一类又设计了只对凝聚力折减、仅对内摩擦角折减、强度参数同时折减3种计算方案,每种计算方案又包含折减1.0、0.50、0.10、0.01、0.0倍等5个计算工况。经对坡面演替、监测点x方向速度变化曲线等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凝聚力对于岩土体的直立特性起控制作用,破坏模式多为崩塌倾倒模式;内摩擦角对于稳定坡角具有重要影响;强度参数同时衰减时,强度参数弱化幅度较大情况下岩土体呈散体物质破坏模式,为滑移渐进破坏模式,其中凝聚力弱化0.1倍前后(约10 kPa)后,破坏模式由崩塌破坏转变为滑移破坏。  相似文献   
132.
柴湾滑坡是三峡库区结构复杂的大型老滑坡之一,三峡水库蓄水后,该滑坡出现明显复活迹象。本文基于滑坡结构和2007-2015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滑坡活动对库水位变化的响应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库水位变化时滑体内渗流场及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发现,该滑坡在平、剖面上分别呈现牵引式分块与浅、中层分层的缓慢活动特征;当库水位降速>0 8 m/d时,滑坡活动呈现滞后的台阶式加剧趋势;越接近地表,滑坡活动对库水位变化愈敏感。柴湾滑坡活动特征受其复杂结构控制,滑坡中前部地下水与库水密切的水力联系以及中层、深层滑体良好的渗透性决定了滑坡的分块和分层活动特征。库水位上升时透水性较强滑体内的扬压力和库水位下降时透水性较弱滑体内的动水压力是造成滑坡分块分层活动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3.
基于岩体结构面分布分形维的岩体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尽管岩体结构面具有空间上的不规则性和结构网络上的复杂性,但由于它又具有自相似的特征,可以运用分形理论来对其进行研究。运用盒计维数法对某矿山巷道围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维数进行计算,验证了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特征。通过对岩体结构面分布分形维值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分形维数越大、结构面分布越密集,结构面迹线越长,岩体质量越差,表明可将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维作为岩体质量评价的指标。将计算所得的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维数与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对相应岩体分级所得的岩体质量等级进行对比,提出了一个以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维作为分级指标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34.
刘艳章  王水林  葛修润  周平 《岩土力学》2006,27(Z1):519-523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基于岩土体的电性差异而进行勘探的物探方法。在介绍了高密度电法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三峡库区某滑坡勘察中应用高密度电法确定滑体厚度和基岩面形态的实例,探讨了在滑坡勘察中高密度电法的适用条件和野外工作方法,并结合钻探成果和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对其影像成果进行了有效解释。实践表明该技术在与常规勘察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滑坡勘察时,勘探效率高。应用配套软件处理后,勘测数据生成的地电断面图直观清晰,定性、定量解释可靠,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滑坡体参数,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多种勘察方法相结合的滑坡勘察中。  相似文献   
135.
声波测井在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建西  王水 《陕西地质》2006,24(1):81-84
通过测井技术,用获得的强度指数(R)来评价岩石强度,其结果与地质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用声波测井可直接判断煤层顶板的稳定性。实践表明,越靠近煤田边界煤层顶板岩石强度指数越小,顶板也越不稳定,越靠近煤田中心部位煤层顶板岩石强度指数越大,煤层顶板也越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