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遥感调查与编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随着我国新一期冰川编目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冰湖编目已提上日程。基于278幅大比例尺地形图(20世纪70-80年代)、38景ASTER影像和7景TM(2004-2008年),通过建立冰湖编目规范,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进行遥感调查与编目,分析近30年来冰湖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本区2004-2008年间共有冰湖1680个,总面积215.28km2;(2)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湖变化总体呈现数量减少、面积增大的趋势,数量减少了4%;总面积增大了29%;(3)近30年来有294个冰湖消失,新增加224个冰湖,变化最快的为冰碛湖,在消失的冰湖中66%为冰碛湖,新增加的冰湖中88%为冰碛湖。进一步分析表明冰湖面积增加是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和冰川加速消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2.
月桂峰组是丽水-椒江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丽水-椒江凹陷在月桂峰组沉积时期为强断陷期,构造分割性强,沉积环境相对封闭,内部多个次洼的湖相烃源岩发育特征不清。为明确丽水-椒江凹陷内各富烃次洼中月桂峰组烃源岩发育条件及空间展布规律,进一步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利用钻井、岩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资料,基于湖盆演化动态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早期断层活动速率、中期母岩性质和遮挡条件、晚期火山活动”联合控制丽水-椒江凹陷4个次洼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在地质认识约束下,基于多属性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对中-深湖相烃源岩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定量刻画。结合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机制和中-深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对4个主要次洼内烃源岩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椒江A洼为Ⅰ类富烃次洼,丽水A洼和丽水C洼为Ⅱ类次富烃次洼,丽水B洼为Ⅲ类生烃次洼。  相似文献   
103.
云南省马厂箐Cu-Mo-Au矿床花岗斑岩成矿地质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厂箐铜钼(金)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内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其铜钼(金)矿(化)体在空间上与花岗斑岩紧密相伴,且主要位于花岗斑岩脉(体)的上、下盘。花岗斑岩内发育有具斑岩型矿化特征的细网脉状、浸染状矿化,其上盘的(似)斑状花岗岩和下盘的向阳组围岩内均发育有脉状、细脉状矿化,且总体表现出向接触带附近花岗斑岩倾斜的特点。(似)斑状花岗岩中的矿化脉体北倾,围岩地层中的矿化脉体南倾。花岗斑岩脉(体)上、下盘的矿化脉体表现出越靠近接触带(花岗斑岩脉体)蚀变矿化越强、矿化体的规模越大、出现的频率越高,而远离接触带(花岗斑岩脉体)则蚀变矿化越弱、矿化体的规模越小、出现的频率越低。铜钼(金)的成矿时代与花岗斑岩的成岩时代较为一致,其同位素年龄集中在34~36 Ma。花岗斑岩含有源于富集地幔的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并发育浸染状的黄铁矿化、磁铁矿化。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花岗斑岩)具有同源性,且与壳_幔岩混合作用及成分分异有关,具有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基础。因此,该区的铜钼(金)成矿与花岗斑岩有关。  相似文献   
104.
主动微波遥感黄河上游玛曲地区夏季土壤水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NVISAT-1/ASAR的VV极化主动微波资料,基于裸土表层微波后向散射GOM物理模型,并利用"水-云"模型处理植被层对土壤表层微波后向散射的影响,遥感估算了夏季黄河上游玛曲地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通过地面观测网的同步观测资料验证,卫星遥感的土壤体积水分含量和地面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0.02 m3/m3,...  相似文献   
105.
利用50余口井的储层实验资料,对苏北盆地主力勘探地区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类型和有利储层评价。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发育三角洲、浊积扇、扇三角洲等成因类型砂体,这些砂体由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并且砂岩储层发育次生孔隙,原生孔隙较少;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300~2 500m,系大量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颗粒遭受强烈溶蚀而成,孔隙度为12%~25%,第二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600~3 200m;高邮凹陷泰州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海安凹陷有一定差异,其只存在1个次生孔隙发育段(2 400~2 900m),孔隙发育程度与海安凹陷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带相似;泰州组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有机酸、酚以及碳酸有关;大部分次生孔隙是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海安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滑塌浊积扇砂体中,高邮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储层埋藏浅、物性好,均以Ⅰ和Ⅱ类储层为主,是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06.
王欣  晋锐  杜培军  梁昊 《遥感学报》2018,22(3):508-520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所以研究其地表冻融循环和植被返青期的时空动态对于回顾和预测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用双指标地表冻融状态识别算法和被动微波亮温数据(SMMR、SSMI和SSMIS)来获取青藏高原长时间序列(1982年—2013年)逐日地表冻融状态,通过对GIMMS全球植被指数数据产品进行NDVI的滤波重建和返青期提取来获取青藏高原植被长时间序列(年份)的返青期;并且分析了地表冻融循环和植被返青期的变化趋势、相互关系及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总体来看,在空间上,青藏高原的地表冻结集中发生在10月30日至次年4月2日,平均地表融化首日集中在5月12—27日,平均植被返青期集中在5月19—29日。植被返青期平均发生在地表融化首日后的3.94±5.58日,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51,P=0.003)。青藏高原的地表融化首日和植被返青期在1982年—2013年间经历了推迟、提前再推迟的3个过程,融化时间和返青期在1982年—1987年分别以1.93±1.81 d/a和0.28±1.01 d/a的速度推迟;在1987年—2006年分别以0.67±0.20 d/a和0.13±0.16 d/a的速度提前;在2006年—2013年分别以0.97±0.84 d/a和1.04±0.52 d/a的速度推迟。中国气象局布设在青藏高原的CMA气象站的温度数据表明,高原的春季地表0 cm土壤温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植被返青期和地表融化首日并未持续提前,这可能是由几十年来高原不同地区降水等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差异造成。同时在气温持续升高期间,植被返青期的返青温度阈值也不断具有上升的趋势(R=0.72,P0.001),这可能与植被适应气候变化的自身调节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7.
桂北兴安奥陶纪至志留纪初笔石序列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兴安发育有一套奥陶系至志留系底部的含笔石浅变质的碎屑岩地层,自下而上可分成3个岩石地层单元,即升坪组(下部),黄隘组(中部)和田岭口组(上部)。这些地层的笔石自下而上可分为奥陶系Corymbograp-tus cf.balticus层,Expansograptus hirundo带,Exigraptus clavus-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Didymogra-ptus artus带,Dicellograptus sextans带,Leptograptus flaccidus trentonensis层,Dicellograptus elegans层,Dicel-lograptus ornatus带,Appendispinograptus venustus层及志留系底部的Neodiplograptus modestus层。  相似文献   
108.
无线传感器通常用于环境监测,如气候变化、水质和监控灾害管理等。目前,灾害管理是一项十分关键和紧迫的工作,在海啸预警和预测系统方面尤为突出。本文在研制区域水文态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RHSGISS)的基础上,为减缓灾害,研究出了海啸早期预警系统的一种本体式表达。该系统由地震监测台站、海底压力记录仪(BPR)和验潮仪等组成,其主要功用是解释复杂的多维数据。该数据由各种传感器、系统间的互操作性以及处理异构数据等生成。目前的核心问题在于将获取自海啸早期预警系统多个组件的异构数据进行融合以及提供基于Web网络的数据服务。面向特定陆表监测与应急响应任务,本文通过使用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确定的传感器网络赋能实现(SWE)框架,构建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GPNT服务体系,能为所有接入空天地一体化对地感测网环境下的用户共享互操作性和可伸缩性提供便利。本体因其功能上可以提供明确含义的信息,而成为了解决信息异质性问题的手段。本文在传感器网络数据与数据语义方面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模型,目的是要提供使用本体和Jena规范来表示更有意义的早期海啸预警系统信息。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地震、钻井及录井资料分析,将苏丹Muglad盆地Nugara凹陷AG组整体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内部划分出五个三 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E,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上特征明显,且对应良好。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 架内,通过识别不同地震反射单元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和频率,在AG组内部五个三级层序内识别出席 状平行-亚平行相、楔状相、前积相、丘状相、杂乱相等地震相类型,地震相类型在各个层序中的发育分布具有继承性及 连续性,以此建立地震相演化模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结合岩心相和测井相分析与标定,认为AG组主要发育三角 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及湖泊五种沉积相类型,同时讨论了地震-沉积相演化规律及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0.
分布在冈底斯带南部典中组火山岩的喷发时代到底是晚白垩世还是古新世一直存在争论。典中组与其下伏设兴组之
间角度不整合是冈底斯地区最重要的不整合面之一,可能代表新特提斯洋俯冲的开始,其年龄跨度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西藏
马乡地区系统采集了典中组火山岩样品和在不整合面附近的设兴组中的安山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典中
组火山岩喷发时限在69.1~64.3Ma之间,跨越K/T界限,而典中组与设兴组间的角度不整合年龄限制在87.7~69.1Ma之间。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典中组火山岩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Th、U、Pb,具有明显的Pb、
K峰和Ti谷,轻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弱Eu负异常。典中组火山岩应属于俯冲造山带陆缘弧—岛弧型火山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