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利用全球约110个国际GNSS服务(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测站2013年全年观测数据,分析和研究了GP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卫星偏航姿态对其精密轨道和钟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偏航姿态对不同型号GPS卫星轨道和钟差的影响程度不同,当采用偏航姿态改正后地影期的BLOCK ⅡA型卫星轨道改善可达17 mm,BLOCK ⅡF为近5 mm,而BLOCK ⅡR几乎不受影响。由于偏航姿态对GLONASS-M卫星定轨精度影响较大,因此,当改正偏航姿态后所有GLONASS卫星相对于IGS最终轨道平均一维差异提高10 mm,相对于德国地学中心(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Geosciences,GFZ)最终钟差平均标准差提升0.034 ns。  相似文献   
52.
为了探讨流域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碳酸酐酶(CA)活性、有机碳含量及CA固碳之间的潜在关系,选取长江流域干流及支流沿岸不同地质生态环境下的10个样地,比较长江流域不同地质生态环境下表层土壤(0~20cm)中的碳酸酐酶(CA)活性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岩溶区的表层土壤CA活性要高于非岩溶区(P0.01),土壤CA活性的差异与样地的地质类型及植被类型不同有关;(2)位于岩溶区高场(GC)样地的年平均SOC含量最高(1.09%),而位于非岩溶区外洲(WZ)样地的年平均SOC含量最低(0.29%),而且总体比较而言,长江流域冬季表层土壤的平均SOC含量显著高于夏季(P0.01);(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长江流域岩溶区表层土壤CA活性与SOC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流域岩溶生态系统土壤CA与土壤固碳能力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人类对极地资源的开采和科学研究需要高效、环保的冰层钻探技术,热熔钻进是常用方法之一。为解决热熔钻进技术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超声波频率振动进行冰层钻进的方法,分析了超声波振动钻进冰层的机理,通过超声波振动冰层钻进效率的计算及室内试验,得出了超声波振动冰层钻进速度大、热效率高的结论,可用于极地冰盖、冰架等冰层的钻进。  相似文献   
54.
印支地块北部地壳的侧向挤出逃逸方式和动力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兰坪盆地晚始新世红层的构造磁学和磁倾角偏低矫正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陆变形的成因等关键问题。磁倾角偏低矫正后的原生特征剩磁分量为D_s=264.5°,I_s=-39.4°,k=21.4,α_(95)=9.6°,N=12。结果表明自晚始新世以来,位于印支地块西北部的兰坪—思茅地体,其北部相对于东亚古地磁参考极发生了80.3°±8.9°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同时发生了5.8°±7.2°(638±792 km)的不显著南向运动。综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旋转变形。本文提出地体北部~80°的顺时针旋转变形与印度板块东端和西缅甸地块向北揳入欧亚大陆联合作用造成的北东—东向挤压作用相关,而地体中部复杂的差异性旋转变形则与川滇地体的南向挤压和临沧花岗岩带的阻挡作用所导致的局部地壳构造变形相关。因此,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的差异性旋转运动是地体整体性顺时针旋转运动和局部差异性旋转变形相叠加的结果,与下地壳粘性通道流的驱动并无直接关联,而与相邻地块间的差异性运动所导致的地块间的挤压作用相关。自晚始新世以来,在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地区上地壳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发生的东南向挤出逃逸运动和下地壳通道流所导致的上地壳韧性变形作用可能共存,而地体中南部地区沿大形走滑断裂带发生整体性侧向挤出逃逸模型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5.
以广东汕头礐石地区景区内各类花岗岩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调查和洞穴调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礐石地区花岗岩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形成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礐石山由燕山晚期花岗岩构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之前就受风化作用;礐石花岗岩石节理的性质和礐石地区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下产生的风化作用,是形成礐石花岗岩地貌的基本因素;礐石地区花岗岩山体主要分为石蛋山、峰林山、馒头山3种类型;洞穴可划分石核洞,崩塌洞穴,裂隙洞和龛4类。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地震数据采集器监控软件的设计思路,特别是在实时波形显示上,采用“环形”的显示缓存和“滑动显示窗口”技术,大数据量时也能以左移的方式连续显示实时曲线的动态变化;实时波形的纵坐标范围也是动态变化的,在任何时刻都恰好能在显示区域内完整显示。文章还介绍了如何在显示中消除明显的屏幕闪烁现象,以及对数据从传输到存储、显示的分层设计思想和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7.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古土壤)构成的相互叠覆的沉积,形成14.5个“沉积旋回”。TMS3微量元素Mn、P、Sr、Rb、V、Zn、Cr、Ni、Cu和Nb在沙丘砂中含量低,在其他5类沉积相中含量高;Rb/Sr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上,随着沙丘砂与这5类沉积相的交替,元素含量、Rb/Sr比值表现出明显的峰(高值)谷(低值)波动,并形成基本上与沉积旋回数量一致的“元素旋回”——ECY1—ECY14.5。该层段14.5个元素旋回揭示了相同数量的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演变的“旋回”——MCY1—14.5,包括14次冬季风事件和15次夏季风事件,每个季风旋回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48 ka;TMS3元素记录的15次夏季风事件与GRIP冰芯和葫芦洞石笋MIS3-δ18O曲线的间冰阶具有相同的发生次数,也与邻近的古浪黄土MIS3中的间冰阶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土门剖面TMS3的地球化学迁聚...  相似文献   
58.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黄河三角洲水文连通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功能逐渐弱化,生物多样性水平日益下降。2017年7月,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潮汐区、恢复区和黄河中的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量化了各区域的水文连通度和各水文节点所在水体斑块的斑块重要值。根据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和水文连通的斑块重要值两类定量化指标,在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区[包括大汶流潮汐区(DT)、大汶流恢复区(DR)、黄河口潮汐区(HT)、黄河口恢复区(HR)和黄河(YR)],筛选出需要优先恢复的14个水文节点,包括6个Ⅰ级优先恢复节点(DT2、DT6、DR1、DR4、DR6和DR10)和8个Ⅱ级优先恢复节点(HT1、HR1、HR3、HR4、YR1、YR2、YR5和YR6);同时,对各优先恢复节点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例如,对于恢复区内的6个优先恢复节点(DR4、DR6、DR10、HR1、HR3和HR4),可以利用多种植物组合构建人工浮岛;对于黄河内的4个优先恢复节点(YR1、YR2、YR5和YR6),可以在其周围或岸边种植香蒲(Typha oriental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挺水植物,以去除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和磷,从而提高黄河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水平;通过提高潮沟系统的水文连通度或改变潮沟内水流流速,提高潮汐区3个优先恢复节点(HT1、DT2和DT6)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水平等。  相似文献   
59.
目前大部分植被指数主要针对绿色植被构建,缺乏针对其他颜色特别是红色植被的指数。此外,面向湿地或潮间带植被识别提取的植被指数也相对较少。为拓展针对红色植被指数构建的研究,结合翅碱蓬植被的红色特征,基于高分一号(GF-1)卫星宽覆盖影像(wide field of view,WFV),通过对比翅碱蓬及其周边地物在GF-1 WFV影像中的光谱反射率特征,构建了翅碱蓬植被指数(suaeda salsa vegetation index,SSVI)。为评估SSVI提取翅碱蓬的精度,以辽宁双台子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用各种植被指数分别提取了不同年份的5景GF-1 WFV影像翅碱蓬信息,并对提取结果精度及错分像元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SVI平均提取精度为88.6%,平均错分像元占研究区比例为5.1%,在5个指数中提取翅碱蓬精度最高、效果最好。此外,5期影像间较大的时间跨度也证明了SSVI的鲁棒性较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受时间影响较小。综上,构建的SSVI可有效用于翅碱蓬的识别与提取,并监测其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60.
风电塔的日常运营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风力发电塔的倾斜观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选择马陵山风电项目7#风电塔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徕卡C10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激光点云数据,并利用Cyclone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利用Cyclone软件获取塔筒40个截面中心坐标并计算倾斜度,与同步全站仪获取的倾斜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风电塔的倾斜观测更加全面,而且满足监测精度要求,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