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探讨海藻共附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从青岛、烟台、威海市海域的两叉蜈蚣藻、舌状蜈蚣藻、蜈蚣藻、附着美叶藻、海萝、江蓠、石化菜中共分离得到38株微生物。采用4种溶剂对发酵液进行平行提取,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番茄绵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供试菌种,对不同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05 g/mL时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的提取物对四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率均在90%以上;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对番茄绵腐病菌,均在68%以上。这些结果为海洋植物共附生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鲁中地区分类强对流天气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将山东中部地区16 a暖季(4-9月)106次伴随瞬时风力不低于8级的强对流个例划分为雷暴大风、冰雹雷暴大风和强降水混合型等3种类型,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通过箱须图的形式分别讨论3种类型对应的一系列关键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和预报阈值。进一步,又将上述106次个例中的特强对流个例,包括产生25 m/s以上瞬时大风的特强雷暴大风个例、产生不小于20 mm直径冰雹的特强冰雹个例以及50 mm/h或以上强度的特强短时强降水个例提取出来构成一个子集,讨论其关键环境参数分布特征和预报阈值,并与全部对流个例的相应关键环境参数进行比较。最后,对鲁中地区强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进行了简要阐述和讨论。结果表明:(1)雷暴大风型、冰雹雷暴大风型和强降水混合型对应的850和500 hPa温差的最低阈值为25℃; 3种类型对应的地面露点最低阈值分别为13、16和24℃; 相应的大气可降水量最低阈值分别为20、24和32 mm; 相应对流有效位能的最低阈值分别为300、900和1300 J/kg; 相应的0-6 km风垂直切变最低阈值分别为12.0、12.5和8.0 m/s。(2)通过地面露点、大气可降水量以及暖云层厚度等关键参数的分布特征可以将上述3种类型的前两种与第3种类型即强降水混合型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但要通过各个关键参数的分布特征区分前两种强对流天气是困难的。(3)对于伴随冰雹的强对流天气,适宜的融化层高度为3.0-3.9 km; (4)特强雷暴大风、特强冰雹和特强短时强降水等3种特强对流类型与全部强对流个例的3种类型相比,其条件不稳定度明显增大,体现为850和500 hPa温差的增大、水汽条件有所加强、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增大,3种类型特强对流天气对应的对流有效位能最低阈值分别为1000、1100和2000 J/kg; 相应的0-6 km风垂直切变最低阈值分别为16、12和11 m/s,即特强雷暴大风型和特强短时强降水型的风垂直切变阈值明显增大。上述工作构成了山东中部伴随雷暴大风的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的一个基础,结合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候概率,可以通过决策树或模糊逻辑方法制作成适合于地、市气象台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3.
气相色谱法分析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水化合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聚合物的形式存在,其分子组成信息对研究它们的来源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利用2.0mo1/L三氟乙酸,在80℃水解8h,把沉积物中的多糖水解成单糖,从而把单糖萃取到水相中。水解液在60℃旋转蒸发除去三氟乙酸,用等量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混合柱脱除残留离子,以Milli—Q水洗脱。洗脱液经蒸发、干燥后,用吡啶溶解,在0.2%LiClO4吡啶溶液催化下,于60℃经48h达到互变异构平衡。平衡异构体经Regisil试剂衍生化成三甲基硅醚(1MS),用HP5890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使用长30m、内径0.32mm的HP—5石英毛细管柱,配FID检测器,进样口和检测室温度保持在300℃,采用无分流进样,以N2作载气,流速为2.0ml/min,柱箱在140℃保留4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温到220℃,保留10min。以每种单糖的相对保留时间定性;选择每种单糖中分离效果好、组成占优势的异构体峰面积作为单糖定量的依据,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应用这一方法分析了厦门港沉积物样品,确定了沉积物中7种主要中性单糖的组成。方法的样品加标准回收率为77.0%一115%,相对标准偏差为1.8%一11%;空白加标准回收率在93.8%一11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6%一9.5%;当信噪比为3时,各单糖的检出限为0.02一0.06mg/L;内标戊五醇的全程回收率为79.8%(n=6,RSD=5.2%)。  相似文献   
14.
厦门西海域表层水中PAHs污染与PAHs降解菌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厦门西海域设置6个站位,于2001年7月和10月两个航次对各站位表层水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含量及几种常见PAHs的降解菌的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层水中PAHs的含量很不稳定,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在7月的调查中,表层水中能检测到的PAHs以2—3环的为主,而在10月以46环的为主。低分子量的PAHs——芴和菲的含量与其降解菌的数量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而高分子量的PAHs—荧蒽和芘的含量与其降解菌的数量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GC-FID对厦门西港1998年7月采得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种多环芳烃总量分布范围为247-480ng/g,平均为367ng/g。与1993年的厦门港的分析结果相比较,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降低;同世界其他港口相比较,其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厦门港PAHs污染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能的污染来源,表明其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油污染及燃料燃烧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1995-1996年间,在厦门岛东部和闽江口沿岸养殖区的7个站点采集了贝类样品,样品先去壳匀浆,再经冷冻干燥,萃取浓缩和净化分离后,用GC法分析测定其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厦门岛东部HCHs,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8-345,75.2-2143,ND-234ng/g干重;闽江口分别为ND-5.07,21.5-2396,ND-6.78ng/g干重,结果表明,贝类样品的有机氯污染物含量因不同采样地点,不同生物种类及不同采样时间而异,但总体上高于沉积物,牡蛎对DDT的富集尤为显著,本文除了对调研区经济贝类的HCHs,DDTs和PCBs含量与组成分布进行分析评价,还就海区有机氯污染生物监测的可行性,经济贝类的食用卫生水平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简单海气耦合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方程组出发,导出描述大气和海洋运动的无量纲准地转涡度方程.对准地转涡度方程引入双时间尺度后,在准共振条件K1+K2+K3 =0和ω1 +ω2 +ω3 =Δω下,求得大气和海洋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的2组耦合方程,其中大气耦合方程中含有海洋强迫作用项.由这2个耦合方程组求得大气和海洋波动能量变化周期的近似解.结果表明:在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情况下,由波动共振引起的大气和海洋波动能量变化在中纬地区具有准20a的周期,说明非线性效应对海气耦合也具有调制作用,从而确定准20a气候年代际振荡形成的新机理.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Organochiorine(OC)compounds,suchaspolych1orinatalbiphenyIsrpCBs),hexachlorocycohexane(HCH)andDDThaveentetalmarineenvirorimentSthI0ughatmospherictransport,estuarinerunofTcoastalwaterdischarge,andsoon.InspiteoftheastriCtion0rbanonOCsusageinmostcountriesformanyyears,OCnsiduescanstillbefoundatconsiderableleveIsinvari0usmarineaservotrisuchasseaWhtef,maforor-ganismandtaltrit.ooinrnarineenvirOrimenthavedrawnmuchattenti0ntheuse0ftheirubiquity,persistenceandt0xidty.Marinesedtri…  相似文献   
19.
济南市区局地短历时强降水预报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普查2007--2010年济南市区39次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了济南市区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特征以及出现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主要时段和多发区域,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局地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其中又集中在7—8月;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高发时段是11-17时,其中又主要集中在14—16时;市区南到东南部和西南部是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利用高空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济南市区局地短历时强降水进行天气分型,建立预报指标,并在2011年汛期进行了预报检验。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3个构造,分别称为辛镇、东营和郝家—现河庄(简称郝—现)构造。研究证明,复杂断裂与断块组合构造主要为盐底辟作用的结果,伴生的逆牵引作用形成“包心状”的复杂断裂构造形态,总体上,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是区域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局部底辟作用和逆牵引作用共同形成的,而不是走滑成因。据强度,底辟构造可分为低幅度隆起和隐刺穿构造。其形成时期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开始持续到馆陶组沉积前。底辟物质由盐岩为主的塑性层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