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41.
142.
过去已知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气孔状熔岩中含有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虽然先后探明了几十个小型铜矿或矿化点,但始终未取得找矿突破。最近,在该熔岩层上下的凝灰岩中鉴别出难识别矿化类型,即与沥青和有机质碳紧密伴生的富铜矿石,甚至在气孔状熔岩中发现呈杏仁体含铜沥青,因而可能构成大规模矿化。在矿体中还见到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杏仁体和细网脉,与沥青团块抑或共生抑或稍晚于后者。通过对沥青和方解石的碳和碳氧同位素的测定,前者的δ^13CPDB值变化在-32.6‰~-30.9‰之间,后者的δ^18OSMOW和δ^13CPDB值分别为19.0‰~23.0‰和-18.4‰~-13.5‰。初步认为这些沥青为火山喷发后异地石油贯入及挥发的结果。与矿石密切相伴的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为矿化过程的蚀变产物。表明含铜流体流经沥青和有机碳富集这些地球化学障时卸载成矿。  相似文献   
143.
广角反射研究及高斯射线正演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角反射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通过典型模型实例,采用高斯射线正演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采用广角反向可以得到信噪比比常规方法高的地震信息,这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十分有用;广角反射波信息出现在直达波以外,炮检距很大,但能量比非广角反射波能量高。对于深层高陡构造的地质体来说,采用常规方法一般不能得到深层高陡地质界面的反射信息,这时采用广角反射来采集数据特别实用。  相似文献   
144.
那高岭组和郁江组,是我国生物地层工作者所熟悉的两个地层单位,但对其时代的确定与对比,长期以来,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 1978年冬,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广西地质局的同志,共同组织了一个专题队,着  相似文献   
145.
辽宁省二道沟金矿地质及成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146.
147.
安徽考古现场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东部人口稠密,气候湿润,物理化学作用强烈,人类活动频繁,构造新活动遗迹难以保存,所以长期以来相应地区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评价一直存在难点.  相似文献   
148.
基于MODIS-NDVI的西藏林芝地区植被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藏林芝地区进行垂直带划分的基础上,运用MODIS-NDVI数据对2000-2009年四季不同垂直带的植被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带的NDVI年内变化特征不同,随着海拔下降,植被生长旺盛期由秋季变为冬季;2)10年内,海拔3 000 m以下垂直带的NDVI平均值除秋季增长外,其它季节都表现为降低,而海拔3 000 m以上垂直带植被四季都表现为增长;3)10年来研究区春季、夏季和冬季低于海拔3 000 m的区域,植被退化的面积大于趋好的面积,而海拔3 000 m以上区域,植被趋好的面积大于等于退化的面积,但秋季所有海拔带中植被趋好的面积都大于退化的面积.总之,作为低海拔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植被与高海拔寒温带和寒带植被分界线的海拔3 000 m,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分界线上下的植被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而气温升高是导致植被变化的因素之一,人类活动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9.
<正> 奥陶系在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省出露甚广。除恒山、云中山、五台山、吕梁山和太行山及大同以北地区外,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广泛分布。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奥陶系与华北区其它地区一样,下统发育最为良好,是研究华北奥陶系和寒武—奥陶系分界的理想地区之一。 本区奥陶系和整个华北区一样,自下而上包括冶里组、亮甲山组、北庵庄组和马家沟  相似文献   
150.
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对地表水面积(SWA)开展动态监测有助于明晰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技术,综合利用混合指数规则集、线性斜率、多元线性回归和偏微分分解等方法,揭示了黄河流域SWA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厘定了降雨、温度、植被叶面积指数、前一年SWA和水利水保措施与人类用水活动等其他因素对SWA的影响量和相对影响率。结果表明:① 地表水体总体识别精度为97%。1986—2019年全流域永久性SWA年际增长速率49.82 km2/a,其中主河道区贡献83.2%,且2001年为SWA变化由减小到增加的转折点;季节性SWA年际减小速率-79.2 km2/a,其中子流域区贡献61.8%。② 除红碱淖SWA呈显著持续减小外,其他主要天然湖泊SWA均较为稳定;6个主河道大型水库中,小浪底和龙羊峡水库SWA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在86个子流域中,50个子流域SWA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下游。③ 非气象要素对SWA的影响均大于气象要素影响作用。降雨对SWA的增加作用最小,温度上升造成中游地区SWA减小,但却导致源区SWA增加。植被叶面积指数增加导致主河道区和子流域区SWA变化斜率分别增加10.12 km2/a和7.26 km2/a。其他因素对子流域区SWA增加呈负作用,这表明子流域内剧烈用水活动对SWA的减小作用大于水利水保措施对SWA的增加作用,但是分布于主河道中的大型梯级水库调蓄功能可显著提升其对主河道区SWA的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