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7篇
  免费   2038篇
  国内免费   2249篇
测绘学   1077篇
大气科学   1833篇
地球物理   1834篇
地质学   5604篇
海洋学   1250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627篇
自然地理   929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461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428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376篇
  1996年   359篇
  1995年   300篇
  1994年   298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264篇
  1991年   246篇
  1990年   231篇
  1989年   202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77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12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30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荒漠人工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潘颜霞  王新平 《中国沙漠》2007,27(2):250-256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时间动态特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由于土壤水分对整个地球系统的重要性,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日益引起水文界的广泛关注。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稀少,土壤水分在整个生物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试验于2005年4月到10月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人工植被区进行,主要观测1956年植被区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与动态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亚表层,其空间变异程度为中等,空间分布的时间差异性显著;降雨是引起干旱沙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决定因素,植物根系是引起亚表层水分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从不同微地形来看,土壤水分含量值表现为丘间低地>背风坡>迎风坡,变异程度丘间低地小于迎风坡和背风坡;地形是决定背风坡表层和亚表层以及迎风坡亚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迎风坡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受风力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2.
质子化壳聚糖吸附除磷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质子化方法强化壳聚糖的除磷效果,研究壳聚糖的质子化度、吸附时间、磷的存在形态等因素对质子化壳聚糖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对水中总磷及磷酸根的吸附效果随着其质子化度的升高而呈现明显加强的趋势;质子化壳聚糖对水中总磷的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吸附时间在70-80min时达到最大吸附量;水溶液中磷的存在形态,影响质子化壳聚糖的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83.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新品系“赣红1号”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温度(20,23,26,29,32℃)对其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0~32℃范围内时,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与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在各温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孵化周期在29和32℃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先升高后降低,26℃时孵化率达到最高;畸形率呈现与孵化率相反的趋势,26℃时畸形率最低,且显著低于20、29和32℃组(P<0.05);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3℃时SAI值为59.77,最大可存活时间为15日龄;此外,雄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温可促进个体趋向雄性发育。研究发现“赣红1号”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均受到温度的重要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和试验数据,其孵化和仔鱼培育的适宜温度应保持在23~26℃。  相似文献   
84.
王苏民 《湖泊科学》2001,13(4):C3-C3
凯尔茨 (KernyKelts)教授是世界著名湖泊沉积学家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湖泊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湖泊地质学学会前主席 ,因病医治无效 ,于 2 0 0 1年 2月 8日去世 ,英年早逝 .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失去了一位优秀科学家 ,中国地学界失去了一位好老师、老朋友。凯尔茨 196 7年毕业于美国California Riverside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1978年在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大学地质系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论文“瑞士苏黎世湖和朱格湖的地质沉积演化”是对湖泊非冰川沉积年层形成机理的最早研究成果 ,同时对淡水湖泊碳酸盐进…  相似文献   
85.
文章将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首先提出地缘介质概念,论证了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及其传导权力的效率差异,并阐明不同地缘介质的地缘功能,然后以乌克兰为案例,揭示地缘行为体挖掘并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产生的地缘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地处地缘战略交汇区的乌克兰,其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显著,这为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进行权力施动提供了空间中介。2)乌克兰地理环境中各介质要素的地缘功能及其对地缘行为体权力传导的效率差异明显。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具有地缘安全功能,自然资源的地缘经济功能强大,政党和民族的地缘政治功能较强,语言和宗教的地缘文化功能较为凸显。自然资源、政党、民族、宗教的介质属性较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介质属性在逐渐减弱。3)不同地缘行为体(利益集团)争相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的空间施动,使其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此消彼长,致使乌克兰地缘环境激烈震荡。从地缘介质的视角探索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效应,对提升中国在周边的地缘影响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6.
雷州半岛湛江组红树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开发  张玉兰 《海洋学报》1998,20(4):141-144
雷州半岛的第四纪沉积,为早更新世的湛江组、中更新世的北海组、晚更新世的湖光岩组,该区以湛江组沉积厚度最大且典型.  相似文献   
87.
辽西凸起南部地层超覆在斜坡带之上,形成大型地层超覆圈闭,其上倾方向靠近物源供给区,砂体极为发育,所以泥质盖层的展布及其封烃能力演化特征成为制约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结合岩性特征和测井响应对其盖层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刻画了目的层段盖层类型的展布特征,表明了超覆地层上倾方向泥质盖层与下伏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并基于影响封烃能力的主控因素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泥质盖层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计算。研究表明:①斜坡带目的层段泥岩盖层连续展布,能够对下伏砂体形成有效遮挡,储盖组合良好,在砂体分布的构造高部位和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上盖层类型较好,封烃能力较强;②目的层段泥岩盖层以物性封闭为主,东营组沉积期封烃能力的演化受地层温度和压实作用双重因素的影响,自10 Ma(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最终在压实作用的影响下形成有效的封闭。   相似文献   
88.
乌贼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9.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原理,利用掘进隧洞掌子面上裂隙信息,提出了确定裂隙面产状的方法,并通过将被裂隙所切穿的顶拱曲面沿某一方向拉伸的”曲化平”方法,将弧形线转化成直线,然后应用矢量叉乘确定裂隙面产状,实现了对切穿顶拱的裂隙面产状的计算。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