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IPCC AR6 WGⅡ)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适应性和脆弱性。报告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证据、多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相比于AR5,AR6 WGⅡ取得了以下进展:1)内容上明确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归因于人为气候强迫、非气候因子作用和天气敏感性识别等三类;气候变化带来的127个关键风险将变得广泛、普遍或不可逆转,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可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损失和破坏,指出来适应转型的重要性;2)在评估方法上,AR6采用了最新的SSPs和RCPs组合的SSPs情景,综合性更强;3) AR6对风险和解决方案的关注有所增加,并在AR5的基础上明确了5个“关注理由(RFCs)”的关键风险面临的风险水平将在较低的全球变暖水平上变为高到极高;4) AR6明确了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将适应和减缓相结合以支持气候恢复力(CRD)发展,指出了立即行动以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土壤湿度在陆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联系陆地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和关键环节。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地对土壤湿度进行长期、大区域动态监测,已成为监测土壤湿度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B)微波亮温资料,利用基于微波能量辐射传输方程的陆面参数反演模型(LPRM)反演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土壤湿度(FY3BLPRM)。把反演获得的FY3BLRPM土壤湿度与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站土壤湿度观测资料、NCEP和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欧洲空间局多卫星融合ECV(Essential Climate Variable)土壤湿度产品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FY3B官方土壤湿度产品(FY3Boffical)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本文反演的FY3B土壤湿度与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有较高的一致性;卫星土壤湿度整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空间变化,与农业气象站观测资料较为一致;在季节变化上,两者高度相关,在大部分地区的相关系数都达到0.7以上。(2)在大兴安岭和东北三省东部等地表相对湿润的地区,FY3BLPRM土壤湿度与NCEP、ERA-Interim和FY3Boffical土壤湿度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再分析资料和FY3Boffical土壤湿度均无法反映该地区土壤干湿状况的季节性变化,甚至与观测资料呈反位相变化特征。FY3BLPRM土壤湿度与欧洲空间局研发的多卫星融合ECV土壤湿度产品在绝大多数地区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基于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微波亮温反演的土壤湿度资料,可用于干旱监测、数值同化与天气预报、水文水资源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冬季平均气温在1986年发生突变,增温显著;夏季降水量和夏季暴雨频率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增加,暴雨频率增加是夏季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散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该变化在夏季尤为明显.上述变化趋势均以1990s最为显著,这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空间分布上,饶河水系、信江水系和赣江下游等气候变化更为显著.笔者认为,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在长江流域中比较突出.该流域1990s暖湿气候在加强;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和暴雨频率的增加以及蒸发量的下降强化了五河流量的增加趋势,由此可大致判定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涝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可为理解气候变化在该流域的响应和预测该流域未来可能的洪涝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遥感影像中准确识别水体信息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涝灾害监测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遥感水体识别方法仍存在着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精度要求。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快速发展,为高分辨率遥感水体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利用DenseNet、ResNet、VGG、HRNet等CNN模型和传统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进行洪泽湖地区不同季节的水体识别,并采用精确度(P)、召回率(R)、F1分数和误判率(MRate)等指标来评价各种方法的水体识别能力。在DenseNet经典结构中加入了上采样过程和跳层连接结构,以解决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问题;采用OSTU方法确定NDWI的最优阈值,以降低水体识别的不确定性。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所有CNN网络模型的水体识别效果都显著优于传统NDWI方法;例如,NDWI识别的精确度仅为0.779,而所有CNN网络模型的识别精确度均高于0.922。(2)改进后的DenseNet模型有效缓解了梯度爆炸与梯度消失的问题,其水体识别结果在识别精确度P(0.960)和误判率(0.04...  相似文献   
15.
依据1980~2020年共8期的历史土地利用并对2021~2100年7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SSP1-1.9、SSP1-2.6、SSP2-4.5、SSP3-7.0、SSP4-3.4、SSP4-6.0和SSP5-8.5)的土地利用进行预估,开展了青藏高原过去与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揭示碳达峰(2021~2040年)和碳中和(2051~2070年)时期以及21世纪末期(2081~21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历史时期(1980~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面积排序为草地(1475×103km2,58.2%)、裸地(685×103km2, 27.0%)、林地(243×103km2, 9.6%)、水域(114×103km2, 4.5%)、耕地(18.6×103km2,0.7%)和城市用地(0.3×103km2...  相似文献   
16.
洪湖分蓄洪区洪水淹没风险动态识别与可能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长江流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防洪压力.在长江流域开展洪水淹没风险识别与洪水损失评估工作,对于长江流域洪水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项研究以洪湖分蓄洪区为案例,采用基于GIS栅格数据整合于Arcview3.x的二维水文-水动力学模型进行洪水淹没风险动态识别,并且根据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单位面积价值,建立洪水淹没损失函数,进行洪水淹没动态损失评估,建立了东洪湖分蓄洪区洪水淹没动态损失数据库,为东洪湖分蓄洪区的合理利用提供定量科学依据.洪水淹没动态风险识别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进行,采用修正的1998年夏季洪水水位-时间水文过程线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并以地面糙率反映不同地表覆盖形态对洪水演进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地表温度在物理和生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评价地表热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对城市热岛监测及生态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高分辨红外辐射探测器地表温度(HIRS LST)是目前时间尺度最长的全球逐小时地温数据集。为了解江苏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并研究HIRS LST数据在江苏的适用性,论文选择江苏省1980—2009年49个站点的实测地表温度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偏差、非偏性均方根误差等方法,对HIRS产品从多角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HIRS地表温度与站点地表温度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相关系数在整个区域都高于0.98,2种数据的距平相关系数在0.65~0.80之间。两者偏差和非偏性均方根误差表明,HIRS的数据在江苏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低估了地表温度,主要原因是其对高于32 ℃的地温事件发生次数存在较大程度的低估。然而,HIRS LST在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在20~30 ℃之间的较高温日数。在年际变化方面,HIRS LST与观测数据在春季的相关性最高,冬季最低。趋势检验表明,2种数据在春、秋、冬3个季节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增温趋势呈现出相似的空间变化。但是,该地区夏季的地表温度长期趋势被明显高估,HIRS数据并未反映出该地区北部大面积的降温趋势,而在其他季节的地表温度被低估。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解决城市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发展经济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问题。本文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过程中,探索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分析功能,在遵循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数据管理和评价分析。同时,本文通过功能图块划分、海量数据管理与历史信息回溯,优化了评价过程,并有利于建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最后,本文基于ArcGIS Engine和ArcGIS Server实现了地理空间化的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有助于提高评价效率、评价数据管理与成果管理。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解决城市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发展经济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问题。本文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过程中,探索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分析功能,在遵循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数据管理和评价分析。同时,本文通过功能图块划分、海量数据管理与历史信息回溯,优化了评价过程,并有利于建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最后,本文基于ArcGIS Engine和ArcGIS Server实现了地理空间化的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有助于提高评价效率、评价数据管理与成果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