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50年来兰州城市气候变化的R/S分析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运用R/S方法、城效对比法,对1951-1999年兰州市城市气候的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日照百分率等指标的冬(1月)、夏(7月)及年平均值进行了计算分析,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H均大于0.5,说明它们存在明显的赫斯特现象,反映了兰州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存在趋势性成分,即持续性的城市化气候效应。至于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在冬、夏及年平均值间有差异,分析证明这是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强度的季节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末次冰期芒硝和砂楔与古气候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芒硝和砂楔是冷干气候环境的典型标志。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古砂楔所对应的年均气温为- 5 6℃左右。芒硝主要分布在内陆河终端的盐湖中 ,花海芒硝矿粘土夹层中的陆生树枝残条普通14 C和AMS14 C年龄分别为 (116 0 0± 2 80 )aB .P .和 (11181± 54)aB .P .,证明芒硝层为末次盛冰期 (LGM )和新仙女木期 (YD)异常冷干气候的产物。计算表明 ,该区LGM年均气温较现在低 11~ 15℃ ,YD年均气温比现代低约 6~ 8℃。这一降温幅度与中国北方根据孢粉、砂楔、冰芯等所推测的气温下降值大体一致 ,亦与最近有关北半球高、中纬度冰期降温幅度的研究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猪野泽全新世沉积物剖面中存在砂层和灰绿色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的现象。本研究对猪野泽QTH01、QTH02剖面砂层的石英砂样品进行扫描电镜分析,且与古湖泊岸堤和现代沙丘砂样做了对比,探讨了猪野泽全新世剖面中部和底部砂层的成因。研究发现,猪野泽QTH01、QTH02剖面样品中大部分石英砂兼具风成结构和水成结构,且水成特征大都覆盖于风成特征之上,V型坑分布频率相对较小,磨圆度特征与现代沙丘样品较为相似,与岸堤石英砂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但剖面砂层不具岸堤典型的斜纹层理。结果说明,猪野泽砂层先经历了风成环境,后期转向湖相沉积,也有少部分砂是通过河流沉积于剖面位置;剖面砂层与岸堤砂层的成因相似,但剖面所在位置并非湖泊岸堤;剖面砂层形成时期风沙活动强烈,湖泊水动力条件稳定,河流对湖泊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判断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冰川作用遗迹的真伪,只能通过科学实践检验和学术争鸣加以解决。利用实地考察所测数据资料,证明山东蒙山确无第四纪冰川遗迹。包括蒙山在内的山东中低山丘陵,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符合判别标准的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三要素组合。蒙山兰溪峡谷的谷形指数(0.07~0.24)与世界各地真正的冰川槽谷不符,被当作冰川证据的蒙山兰溪峡谷谷壁擦痕和拦马墙巨砾堆积堤砾石擦痕,不具有作为冰川地貌证据的唯一性或专属性,而是砾石沿河谷滚动、拖拽摩擦和撞击的结果。不连续、不对称分布于兰溪下游凹岸的拦马墙巨砾堆积堤,沿流向延伸或呈流线构造,具有平行主流的平顶、陡坡砾石堆和立石等景观,砾石的圆度、分选和砾组构造均指向泥石流堆积堤或特大洪水巨石边滩。它可能是1668年7月25日郯城大地震保存下来的群发性灾害遗迹。  相似文献   
15.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不仅建立了80万年以来可与MIS进行比对的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演化序列,还推动了中国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通过研讨和交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某些疑似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完全可以用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岩石地貌、气候地貌和外动力地貌过程的综合研究,尤其需要加强诸如颤痕等微观冰蚀地貌的分类、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研究。适时指出泛冰川论的缺陷和不足是本领域科学家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具备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的研究,从而完善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建议国家级学会组织编制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加强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冰川学、地貌学的科学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6.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巴丹吉林沙漠苏木巴润吉林观测站地温与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地温、气温日变化特征明显,最高值出现时刻为17:00左右,相对东部地区滞后3 h;不同季节地温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地温变化相对气温、太阳辐射明显滞后;(2)地温在11月末至2月降至0 ℃以下,深度60 cm下全年高于0 ℃,地温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3)地温变化幅度直接由太阳辐射强度决定,但影响地温的环境因子存在季节性特征,春、秋、冬季主要影响因子为气温、太阳辐射及降水,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具有连续性,降水则导致地温骤减,风速仅在夏季影响地温。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005年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神木县大保当古城、鄂托克前旗巴彦呼日呼等古城址城墙中发现“夯层沙”。实验分析表明其成因皆为风成,堆积时代应在建城之前,反映当时地表流动沙丘或半固定、固定沙丘的广泛分布,由此证明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在人类大规模开发之前即已存在。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特殊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形、综合地层剖面年代、遥感影像、历史地图和历史文献等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无定河上游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情况。现今无定河上游,即萨拉乌苏河上游山区的水源地为袭夺无定河的另外一条支流芦河而来,且袭夺发生在北魏以后,明代之前。袭夺之前,东西向湖泽湿地的存在,影响了该区历史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人类聚落选址、交通通道等。本研究为重新认识《水经注》中有关奢延水的记载提供了新的地理参照,有助于重建无定河上游的历史景观,同时为理解黄土地区的历史河流演化提供了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新生代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前人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和青藏高原最近几百万年阶段性隆起的古地理事实,提出我国季风初步形成于晚第三纪,全面发展于高原达到约3000m的第四纪中期,即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中国季风系统形成现代模式.并且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随青藏高原的上升而增大,于全新世发展到现有规模.因此,我国和整个东亚季风的出现,仅可追溯到晚新生代.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花海剖面晚冰期以来年代学及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硝沉积为主,指示了较低的温度环境.芒硝沉积中的淤泥细线为短暂升温标志,芒硝-淤泥-芒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