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7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the related climate impacts of the 2015/16 ENSO cycl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latest global climate observational data, especially that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trong El Niño event fully established in spring 2015 and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to one of the three strongest El Niño episodes in recorded history. Meanwhile, it is also expected to be the longest event recorded, attributable to the stable maintenance of the abnormally warm condi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since spring 2014. Owing to the impacts of this strong event, along with climate warming background, the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ese mainland reached record highs in 2015. Disastrous weather in various places worldwide have occurr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is severe El Niño episode,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h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North China, especially over the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central Inner Mongolia, and the coastal areas surrounding Bohai Bay. Serious drought has occurred in some of the above areas. The El Niño episode reached its peak strength during November-December 2015, when a lower-troposphere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prevailed over the Philippines, bringing about abnormal southerlies and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a negative phase of the Eur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dominated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which suppressed northerly winds in North China. These two factors together resulted 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frequent haze weather in this region. Currently, this strong El Niño is weakening very rapidly, but its impact on climate will continue in the coming months in some regions, especially in China.  相似文献   
32.
2016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张夏琨  牛若芸  卢晶 《气象》2017,43(1):122-128
2016年10月北半球极地地区极涡呈偶极性分布,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中高纬环流为4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西、偏北,强度偏强。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55.4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多55%,为1951年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6℃。月内我国主要出现了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2次是台风莎莉嘉和海马导致,2次是受低涡、切变线影响。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5次过程,较常年偏多。京津冀地区出现4次雾 霾天气过程。今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于10月18日在海南省万宁市以强台风级别登陆,今年第22号台风海马于10月21日在广东省汕尾市登陆,均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3.
2016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梅双丽  牛若芸 《气象》2017,43(2):249-256
2016年11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双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乌拉尔山地区为一高压脊控制,西西伯利亚地区为一较强横槽,我国中高纬纬向环流较平直,处于宽广的位势高度负距平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90°E 附近。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0.6 mm,较常年同期(19 mm)偏多61%,共出现4次较强降水过程;江南及华南地区雨日多雨量大。全国有14站发生了极端连续降水日数事件,71站日降水量超过当地11月历史同期极大值。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9℃,与常年同期持平。共有4次较强冷空气过程,造成我国180站发生了极端日降温事件,其中30站日降温突破历史极值。11月出现4次大范围严重雾 霾天气过程。此外,西北太平洋和菲律宾南海有三个台风生成,对我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4.
<正>2015年5月18—20日,IPCC情景(Scenarios)专家会议在奥地利拉森堡(Laxenburg)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召开。IPCC AR5执行主席、3个工作组的联合主席和有关专家共100多人与会,其中9名中国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早在2007年,IPCC专家会议就确定了4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并将其作为综合气候变化减缓、适应及其相关影响的情景过程。到目前为止,RCPs  相似文献   
35.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总被引:239,自引:22,他引:21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6.
中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利用1951-2004年中国北方各气象台站夏半年逐日降水资料,建立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时间序列,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求出该序列的本征模态函数(IMF),分析原序列内在的多尺度振荡变化.用小波分析原序列的突变.结果表明,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主要是由IMF1、IMF2和IMF3这3个本征模态构成,3-4 a、8-10 a尺度的振荡对整个变化起主要作用.近50年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线性增加趋势;显著增加的年份在1960年和1994年前后,与干旱现象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7.
大气湿位涡影响夏季江淮降水异常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40)中1958-2001年气象场资料(世界时00时),分析了降水异常年850 hPa湿位涡及其分量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降水异常年湿位涡和湿位涡正压部分的差异主要是由水汽的垂直分布差异引起稳定度的变化所致,而相对湿位涡和湿位涡斜压部分的差异,分别主要是由垂直涡度及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和暖湿气流的经向切变所致.另外,还利用湿位涡的正压部分和斜压部分讨论了江淮夏季850 hPa大气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来,大气对流不稳定减弱,而斜压不稳定增强.  相似文献   
38.
中国大城市极端强降水事件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中国753个台站1951~200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初步分析了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区别.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大城市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受所在区域的变化影响很大,不同地区大城市又具有其独特的变化特点,半数以上的大城市极端降水强度和频数的变化趋势比周围大.大体上,北方尤其是在华北南部,大城市极端降水强度和频数增加的趋势比周围大;与华北地区整体上的减弱趋势不同,华北东南部大城市极端降水强度呈较明显的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39.
Based on China's observational data in 1951-1990,after minimizing the possible biasescaused by station relocation and urban heat island,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rendsfor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rends ofmaximum temperatures are in the areas west to 95°E,and north to the Huanghe(Yellow)River,while decreasing trends exist in eastern China south to the Yellow River.Minimum temperaturesare generally increasing throughout China,with dominant warming trends at the higher latitudes.This resulted in very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s in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s.The periodic cycles are consistent between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butasymmetric trends are very obvious.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minimum(nighttime)temperaturesreflects the evidence of enhancement of greenhouse effect.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hangesof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are mainly related to sunshine duration and atmosphericwater vapor content.  相似文献   
40.
高空资料质量控制的CHQC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盘茂  周琴芳 《气象科技》1993,(3):92-96,F003
该文介绍了目前全球综合高空基准数据集计划中采用的综合静力学质量控制(CHQC)系统。该系统使用一个先进的决策算法,可以成功地检查高度和温度资料错误并订正其中一部分。通过业务运行中对资料错误类型的统计分析,指出了引起资料出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