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灵山县花岗岩风化壳表层土中的细粒部分(粉粒、粘粒)和粗粒部分(砾砂、粗砂)含量较多,而中粒部分(中砂、细砂)含量较少。其表层土的渗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表层土的渗透系数普遍偏高,在滑坡地段更甚。此外,滑坡地段的渗透曲线(渗透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还呈较大幅度的震荡现象,这与稳定地段的渗水曲线有明显的区别。分析认为:稳定斜坡段渗透系数的普遍偏高不仅与花岗岩风化壳表层土的颗粒级配有关,也与斜坡卸荷产生的拉张裂隙、降雨冲刷等多重因素有关;而滑坡地段渗透曲线呈现的剧变震荡则反映了在渗水试验过程中,表土中的大空隙不时地被冲刷下来的细粒短暂地堵塞,后又因细粒软化被冲蚀下坠,渗水通道再次疏通的反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2.
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尺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揭懋汕  郭洁  陈罗烨  雪燕  薛领 《地理研究》2016,35(5):898-908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低于传统TFP,但两者差距有缩小的趋势,2011年前者超过后者。第二,农业生态TFP贡献了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的54.9%,比传统TFP的份额低了3.6%,要素投入贡献为45.1%。第三,分解项上,前沿技术进步率是农业生态TFP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生态TFP与传统TFP差距缩小的动因。第四,空间分布上,生态TFP大于传统TFP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的地区;西部由于生态TFP和传统FTP都较低,呈现出“双重恶化”现象;除了嵊泗县以外,农业生态TE和TEC均低于传统TE和TEC,生态FTP也整体低于传统FTP。  相似文献   
133.
青藏高原典型多年冻土区的一维水热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了解多年冻土内部的水热过程对寒区工程规划和建设的辅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冻土的水分迁移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经验模型局限性大,对水热物理过程考虑不足;陆面过程模型所需的驱动数据多且很难准确模拟深层土温,尽管数值模型在工程上应用的比较多,但很少应用到冻土的演化过程中.基于非饱和土壤渗流和热传导理论,实现了冻土水分场与温度场的水热耦合数值模拟.以唐古拉综合观测场为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水热耦合数值模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对土壤温度模拟效果较好,15 m以上R2在0.88以上,RMSE在1℃以内;水分模拟尚可,但仍存在一定误差,R2在0.7以上,RMSE在7.65%以内.模拟的活动层厚度约3.6 m,年平均地温所在的深度约为15 m,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该水热耦合模型可用于研究多年冻土区土壤水热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4.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最具潜在喷发可能的活火山,至今尚未建立和提出火山监测预警平台的构建技术。本文分析讨论了国外多个灾害预警系统案例,借鉴国内外成熟思路,得出一套适应长白山天池火山地理和火山监测手段的火山监测预警平台构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监测预警平台可提供海量数据库存储与管理,实时数据传输和实时处理,危险性分级,灾情、灾评信息速报,预警级别发布,信息传播与共享功能。具有为政府应急决策、公众逃生避险、重大工程实施紧急处置提供及时火山预警服务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5.
用接收函数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ASCENT计划于2007年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1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约一年的观测资料获得了2547个接收函数.使用H-?域的搜索算法,得到了14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对于数据质量较差的3个台站,通过Moho的Ps转换波的到时估算出地壳厚度值.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复杂,Moho深度变化范围为40~60 km.海原断裂附近Moho模糊,而且较两侧明显地加深.秦祁地块由西向东Moho逐渐变浅,105°E以东,Moho平均深度约为45 km,以西则在50 km以上.结合面波研究结果推测,在105°E附近可能存在一个秦岭与祁连分界线.以Crust 2.0作为初始模型,把计算得到的地壳厚度值作为约束,用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15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通过与研究区人工源地震测深结果比较,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反演结果可靠.综合分析认为:在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与西秦岭过渡带和西秦岭北段均存在中下地壳低速层,推测它们可能与附近断裂和深部物质运移有关.从青藏高原内部到边缘,中下地壳速度逐渐升高.再结合研究区地壳的速度(尤其是低速层)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地壳物质成分相关的泊松比的变化规律等综合分析,认为地壳流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地带可能不存在,地壳可能是通过在挤压方向上的缩短而加厚.  相似文献   
136.
著名的东天山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中有许多成因相似的铜镍矿床,本文在野外调查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成分测试,对香山铜镍矿床矿石矿物成分做了详细研究,将矿石矿物划分为Fe-S系列、Fe-Cu-S系列、Fe-Co-Ni-S系列、Fe-Co-Ni-As系列、Fe-Co-Ni-As-S系列和碲化物。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岩浆熔离成矿期、岩浆热液成矿期和表生风化期;通过矿物成分晶体化学式计算,阐述了矿物的赋存状态和成因。香山岩体锆石U-Pb年龄(285±1.2)Ma髴,镍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298±7.1)Ma[1],成岩、成矿年龄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7.
夕卡岩是滇东南老君山成矿区众多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夕卡岩的产状特征和矿物组成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化学和微观结构、构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原岩恢复。认为该类夕卡岩的原岩中含有大量中-基性火山岩,其形成过程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滇东南地区寒武纪为大陆边缘拗陷盆地构造环境,含矿夕卡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火山弧玄武岩类似,推测研究区在早加里东期区域拉张作用背景下,盆地地壳变薄导了混杂作用,最终在拗陷盆地中心形成海相中-基性火山喷发及成矿作用。研究区中、下寒武统均有火山喷流沉积岩分布,反映了该区海相火山活动的多期次性。该套含矿夕卡岩为火山喷流沉积岩与其它正常海相沉积物混杂后,经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38.
夜间灯光数据驱动的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成过程重建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4月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正式确定了成渝城市群的内涵和具体边界,重建成渝城市群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并合理优化与调整其发展过程。在重建技术方面,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传统的不变目标区域校正法加以改进,将成渝城市群2013年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全部像元加入校正模型的拟合中,设计了统计数据的校正规则,再通过二分比较法较好地恢复了成渝城市群内各城市建成区的时序空间信息。提取面积与统计面积总体平均相对误差为-0.38%,利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图像验证的建成区提取准确率达到98.29%,相比其他研究结果,经方法改进后的提取结果精度高且稳定。在结果分析方面,基于提取结果展开对城市群建成区重心转移过程与城市聚合过程的深层次研究,剖析了城市群的内部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成渝城市群的聚合情况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高度吻合,城市群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随着区域差异的持续扩大,成都、重庆都市圈的核心地位逐渐形成,而重庆的发展态势稍好。  相似文献   
139.
结合野外台阵工作的实践情况,对台阵选址、建设及后期仪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0.
建筑物地震损失风险与保险费用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我国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提出了地震损失风险评估概率模型,并给出了建筑物地震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计算方法。用该方法可以计算各类建筑物的保险费用,计算结果与国际地震保险业的经验数据较一致。同时,本文还利用GIS技术展示了与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空间分布状态相关的属性数据,为保险当事人提供了实施地震保险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