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649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61.
962.
利用6个GPS固定观测点3天的观测资料,采用伯尔尼3.5版软件用多种方法计算了长距离GPS基线边及GPS卫星轨道参数。结果表明,对800~3000km的GPS基线,利用精密星历计算,边长及其经纬度分量重复测量精度可达10-8~10-9;同精密星历相比,2天轨道弧段的定轨精度为1~4m(坐标中误差)。显然,采用IGS(国际地球动力学GPS服务处)计算中心的精密星历可以满足地球动力学及地震预报研究对GPS的精度要求,而利用国内的观测点资料作GPS卫星定轨,可以满足一般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63.
康佐  亢佳伟  邓国华 《岩土力学》2023,(11):3117-3127
黄土浸水可形成两类工程性质差异较大的压密饱和黄土或欠压密饱和黄土。通过对西安地区22个黄土场地的试验和数据统计,分析了两类饱和黄土性质的差异,系统地研究了欠压密饱和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揭示了其具有饱水软弱性和失水大变形的根本原因,归纳得到了西安地区欠压密饱和黄土的物理力学特征指标,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严格区分两类饱和黄土、分类制定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欠压密饱和黄土是黄土浸水过程中未被充分压密、大孔隙结构仍然存在的土,在Q3和Q2上部地层中均有揭露,其具有大孔隙比、高含水率、中高灵敏度、中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和强度等特征,一般处于软塑或流塑状态,其与湿陷性黄土、古土壤和压密饱和黄土邻近分布,形成了软硬不均的地层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964.
SAR偏移量技术和光学偏移量技术是冰川运动监测重要的技术手段,但目前对于融合不同平台的影像进行三维形变的研究较少。文章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西藏聂拉木县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大型冰川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方差分量估计融合该研究区的Sentinel-1与Landsat8两种数据进行冰川的三维位移解算,选取了同一时期的光学影像对偏移量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选取稳定区域进行精度评估,分析该方法在冰川运动监测中的适用性和精确性。结果表明,该冰川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联合解算的东西向最大流速为21 cm/d,南北向最大流速为68 cm/d,垂直向最大流速为17 cm/d。对比单一影像获取的冰川位移结果,多影像联合解算方法,能够弥补SAR数据的失相干和光学数据的低质量像元值的不足,获得更加完整和详细的冰川信息,监测结果精度更高。可为利用不同平台的数据联合监测山地冰川的多维度和高精度变化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65.
研究目的】淮阳地热属于典型的中低温沉降盆地型地热,研究淮阳县地热资源的质与量,有助于其合理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研究方法】本文综合利用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对淮阳县地温场及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深部热储地温场受基底构造与断裂影响较明显,构造单元分界处和多条断裂交汇处,地温梯度较高,如苏庄地温梯度3.75℃/100 m,其他地段<3.5℃/100 m。研究区内地热流体中主要为Cl·HCO3·SO4-Na、Cl·SO4·HCO3-Na、Cl·SO4-Na型。地热流体中阳离子主要以Na+为主,阴离子呈多样化,研究区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西部伏牛山区的大气降水,且地热流体发生水-岩作用,但相对较弱。地热流体为1952年前入渗补给的“古水”。【结论】淮阳经济可开采热储层主要为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区内地热资源开发主要可用来供暖,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于本地区“双碳”目标的达成。创新点:分析了淮阳地温梯度与地质构造和断裂活动的关系;结合地层特性,讨论了淮阳地热流体中不同离子的来源以及地热流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66.
加里东期不整合面是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内一个重要的盆地性质转换界面。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油气藏和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铝土质泥岩气藏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家对该地区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性质的探讨。基于大量的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不整合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不整合结构和时间变量进行深入解析。研究表明: (1)加里东运动后,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鄂托克旗—定边一带的高地貌区、神木—靖边—富县以及吴忠地貌过渡区、中东部地势低缓东倾区; (2)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相邻地层呈角度各异的接触关系,具有“削截(下)—整一(上)”、“削截(下)—超覆(上)”的结构,整体表现为盆地边缘为具削截和褶皱的高角度不整合、盆缘向盆内过渡地区的低角度不整合及盆内大范围分布的平行不整合; (3)不整合面也是上、下古生界之间形成的主要风化壳界面,长期的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为该区铝土质泥岩发育奠定了环境背景,而铝土岩不仅可作为下古生界风化壳气藏的理想盖层,同时也是陇东勘探新区天然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967.
针对台站短水准测量数据趋势异常分析与判定基准的单一性与局限性问题,本文以房山台站2013—2016年测量数据为例,利用统计方法对各测段往测高差、返测高差与往返测高差中数的误差进行了归类统计并基于此生成了误差分布曲线,进而根据偶然误差的分布特征结合台站周边历史地震进行了数据趋势异常分析。结果表明,房山台站2015—2016年1—2测段与2—3测段均存在一定的数据趋势异常,考虑与其邻近区域近期频繁的地震活动有所关联。本文研究可为分析地壳形变与判定潜在地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8.
位于青海省东昆仑地区的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水系沉积物异常流长偏短,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不能完全满足地质找矿的需要。青海省1∶2.5万地球化学测量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采用多点组合的采样方法,其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异常具有较好的分解和重现性,并且新圈出地球化学综合异常。1∶2.5万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浓集中心更加明显、强度更高,对异常源的定位更准。通过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开展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了果洛龙洼大型金矿,按纳格、瓦勒尕中型金矿,浪木日铜镍矿点等一系列矿床点。因此,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在阿尔金、柴北缘等类似地球化学景观区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9.
下扬子中部地区海相层系在印支-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改造,保存条件成为油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志留系泥页岩盖层是下古生界的区域性盖层,对原生油气藏的保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志留系样品的实测数据对志留系盖层现今的封闭性做出了评价。采用孔隙度-排替压力史法、渗透率-排替压力史法及超固结比(OCR)参数重建了志留系盖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封闭性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显示:下扬子中部志留系盖层具有低孔、低渗、高排替压力特征,总体上现今物性封闭能力较强。在埋藏阶段排替压力达到了封闭高压和超高压气藏的能力,但在早白垩世期间,句容地区志留系盖层排替压力显著降低且OCR 值超过脆性破裂门限值,下古生界保存条件破坏较为严重,在常州和泰兴地区OCR 值小于脆性破裂门限值,破坏程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70.
近几年来对湖南省页岩气地质条件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但对页岩气的构造保存条件研究和评价很少,因而影响了区域页岩气勘查工作的科学部署。笔者在湘中南永州凹陷西北缘的水岭-大庙口地区开展了1∶50 000页岩气地质调查,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页岩气保存和富集的构造条件。调查区构造变形强烈,主要构造类型有:上古生界盖层中发育的NNW-近SN向(主)褶皱和EW向(次)褶皱,下古生界中发育的NNE向和NE向膝折,切割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的NNW-SN向、NE向、NW向等3组断裂(主要为逆断裂、正断裂,少量为走滑断裂),下古生界中极为发育的NNW向板劈理以及泥盆系跳马涧组中发育的SN向、NNE向破劈理等。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初步确定上述构造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以来的8期构造变形事件,其中以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的挤压事件以及白垩纪区域伸展事件等最为重要。奥陶系烟溪组和天马山组底部的黑色页岩为调查区页岩气勘探目标层,但钻孔岩心页岩气解吸实验表明含气性极差。分析认为,多期构造运动造成的抬升和剥蚀及形成的断裂、劈理,既导致页岩气的散逸,也使得目标层仅局部有保存;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复杂构造样式,使得上古生界之下目标层的空间展布特征难以探明;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所诱发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的高地热场区会显著增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总体不利于页岩气的保存。调查区对页岩气富集和保存不利的构造条件基本适用于永州凹陷及周缘其它地区,因此认为永州凹陷及周缘页岩气成藏潜力非常有限。本研究成果对区域页岩气成藏条件的客观认识以及页岩气勘查工作的合理部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