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170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482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41.
142.
八丹沟位于甘肃东乡县,近年来多次发生泥石流,对流域内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详细分析八丹沟流域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了11个评价因子作为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子赋予权重,并且构建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八丹沟泥石流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八丹沟泥石流爆发频率20年、50年、100年的的易发性为中易发,应加强防范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3.
为了减小钢筋混凝土(RC)框架-轻钢增层混合结构的鞭梢效应,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该类结构的新型外包加强型节点,旨在加强对上部结构的约束,减小上下部结构的刚度突变。为了深入研究其抗震性能,与另一种外包锚固式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对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节点均表现为梁端塑性铰破坏,并能有效控制裂缝开展;新型外包加强型节点滞回曲线饱满,捏拢速度较慢,并能将塑性铰外移,有效保护了节点核心区,其刚度退化、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耗能能力等各项指标都较外包锚固式节点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提高了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轻钢增层混合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4.
工业测量中,传统移站测量法的点位测量误差会随着移站次数的增加不断累积增加,导致最终的测量精度不可控。讨论了基于原始观测值和基于坐标观测值的两种整体平差数据融合方法,与传统移站测量法相比,这两种方法解算的点位精度较高且稳定。实验表明,即使融合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等价,采用不同的融合方法,得到的融合结果并不完全等价。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融合方法,从而得到解算精度可靠的待测点坐标。  相似文献   
145.
对"FY-2C"卫星云图部分产品的生成原理及特点作了简要说明;通过对其在局地雷阵雨、对流性强降水及稳定性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应用,说明了TBB、云导风、OLR、6小时雨量估计等资料在天气发生前、过程中的分布及移动变化特征;探讨了"FY-2C"云图导出产品在场区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6.
为实现水声传播损失高效准确计算,以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基于南海某深水海域水声调查数据研究改进拖曳声源深海传播损失算法。首先,对信号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深海多途传播结构显著,可分为直达波、第一二次海底反射波,信号幅度逐渐减小,海面反射波与直达波重叠;目标信号中心频率产生多普勒频移,与声源拖曳速度对应较好;"单频"正弦信号并非单一频点上的声信号,为一窄带功率谱,谱峰对应信号中心频率。进而,从信号识别及多途效应处理两方面对算法进行改进:基于功率谱频带分布,设计Butterworth滤波器带通截止频率,从频域上滤除噪声信号;依据环境噪声电压幅值,制定其判定标准,从时域剔除与目标信号同频带噪声信号。算法改进后可较好适应低信噪比环境下多途拖曳声源信号能量计算,快速高精度得到传损失数据。  相似文献   
147.
深海脉冲传播多途效应显著,直达波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南海某海域深水试验数据,采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识别目标信号,进而分析近、中、远距离处VLA接收到的信号特征,并根据射线理论解释多途效应、直达波特征规律。结果表明:近距离目标信号可分为直达波及两次海底反射波;中距离可分为直达波与三次海底反射波;远距离目标信号弱,反射波特征不明显。其中,直达波声强显著低于第一次海底反射波,受夏季海面波导的影响,近表层深度处的直达波强度最大;50~200m深度层在强跃层控制下,声线向下弯曲,直达波信号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弱;随传播距离增加,直达波逐渐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148.
何情  邢立达  王晓丽  潘正华  胡毅  路硕 《地质通报》2017,36(9):1506-1513
安徽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群是目前中国晚白垩世保存最好的恐龙足迹群之一,对其沉积环境的研究为恢复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证据。研究区足迹全部为兽脚类凸型足迹,与无脊椎动物遗迹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Scoyenia sp.保存在一起,指示陆相沉积中的浅水沉积。通过薄片鉴定,足迹层位主要为岩屑砂岩,其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度4个粒度参数特征与典型的河相砂一致;粒级分布直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及散点图表明,足迹层位从下到上颗粒逐渐变细,水动力条件变弱,沉积环境由河床沉积转变为边滩沉积。综上,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点沉积环境为大型曲流河沉积,足迹保存在边滩沉积的下部,是白垩纪末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兽脚类恐龙动物群的水源地。  相似文献   
149.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演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敦煌盆地人工绿洲的天然屏障。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水土资源过度开发,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湿地退化和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本文运用多时相资源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了保护区湿地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2013年间有23个年份湿地处于快速退化状态,保护区湿地面积由1.72×104 hm2减少到0.99×104 hm2,减少了42.4%;保护区湿地的斑块数从32个增加到51个,平均斑块面积由537 hm2减少为213 hm2,湿地演化呈破碎化趋势。湿地分布质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11.59 km,湿地呈整体向西南缓慢移动的趋势。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湿地演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类,并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对湿地演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下游湿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大规模引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灌溉,其次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退缩、径流量衰减。20世纪90年代,西湖保护区湿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建议敦煌地区耕地维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2.7×104 hm2水平,或通过节水、调整作物结构和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压缩引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水量,灌溉用水需控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用水水平。该研究成果可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流域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0.
在黏土层饱水带表达式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以长江中下游某研究区线性排列的5个钻孔数据为例,对湖区蓄水后剖面地下水位雍高值分别用卡明斯基法(KM)和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进行了计算,结合毛细上升高度和基础埋深圈划出浸没影响范围,对比了2种方法在二元阶地浸没评价中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二元结构的细粒土层,且上下两岩层渗透系数相差达到104数量级时,二元结构的含水层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地下水流动由潜水二维流转变为承压一维流,此时二元结构的下层更接近承压含水层的性质;渗透系数相差在100~104数量级以内,随着K1/ K2不断减小,地下水位雍高值均减小,但是其影响长度却增加;上层含水岩层采用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计算出的水位雍高值(平均值0.7 m)明显小于卡明斯基法(KM)的计算值(平均值5.5 m),圈划出的浸没面积是卡明斯基法(KM)圈划面积的91%,二元结构阶地浸没评价采用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计算的雍高水位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