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0篇
  免费   835篇
  国内免费   1147篇
测绘学   618篇
大气科学   1975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3328篇
海洋学   374篇
天文学   216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39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675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3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709篇
  2001年   1864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Q矢量分析方法在内蒙古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HLAFS资料,对Q 矢量、Q 矢量散度等进行了计算。通过Q 矢量散度等动力因子对强降水过程进行的诊断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内蒙古局域性暴雨落区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52.
上海地区雨水酸度与天气背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1—1983年在上海地区11个观测站进行了雨水pH值观测,取到资料2448份.从资料分析得到:(1)雨水pH值与天气背景有关,静止锋天气影响时,酸雨出现几率达44.5%,雨水较酸;暖锋天气时,酸雨出现几率仅9%.(2)台风、高压边缘天气影响下,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但静止锋、冷锋、低压系统天气时,酸雨的形成不仅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受随气流输送来的外来污染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3.
SMIP2试验对亚洲夏季风的模拟能力及其可预报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参加第二次季节预测模式比较计划(Phase 2 of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SMIP2)的五个大气环流模式的输出结果,比较了这些模式对亚洲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并讨论了大气环流模式在季节尺度上对亚洲夏季风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各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亚洲夏季降水的大尺度分布特征。除了模拟的东亚夏季降水异常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EOF1)的时间系数与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之外,多数模式可以大致再现东亚、南亚和西太平洋夏季降水异常EOF1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表明,热带地区有很好的可预报性,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可预报性尽管也较好,但比热带地区要低,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的可预报性较差,陆地上的可预报性比海洋上低。在热带和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由海温强迫所产生的较大外部方差对此地高可预报性有很大的贡献。与正常年份相比,模式在强El Ni?o年和强La Ni?a年表现出较高的可预报性,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大多数模式在El Ni?o年比La Ni?a年产生了更好的可预报性,在中西太平洋区域El Ni?o年可预报性的高值中心较La Ni?a年位置偏西。  相似文献   
954.
秦岭地区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戴进  余兴  Rosenfeld Daniel 《大气科学》2008,32(6):1319-1332
以华山站为影响站, 周围的西安、渭南和华阴作为对比站, 通过影响站与对比站降水之比——地形强化因子(Ro)的变化趋势以及Ro与能见度关系的分析, 定量研究了秦岭地区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Ro的演变分析表明: 有观测以来Ro逐年递减, 减幅为14%~20%, 即影响站与对比站相比降水量减少了14%~20%; Ro的减少趋势与能见度递减、气溶胶递增相吻合, 说明气溶胶的增加抑制了地形云降水。Ro的递减主要是减少了中小雨 (日雨量小于30 mm) 的天数, 这种影响对浅薄的生命期较短的地形云降水作用更明显, 对于华山站, 30 mm以下的降水都会受到入云气溶胶的抑制作用, 而西安站为5 mm以下, 入云气溶胶浓度越高, 就有越厚的降水云受气溶胶影响而抑制降水; 在以动力强迫抬升为主的春秋季, 气溶胶抑制华山地形云降水20%左右, 最大可达25%; 在热对流条件下, 气溶胶对地形云和对平原地区云的抑制作用基本相当。不同风速风向下Ro的变化趋势表明, Ro递减随风速增大而加快, 迎风向 (240°~30°) 大风 (≥5 m/s) 时减少降水超过30%。由Ro与能见度关系的定量分析发现, 当能见度在14 km时Ro为1.8左右, 随着能见度的降低Ro逐渐减小, 当能见度小于8 km时,R0约为1.2, 减小了30%左右; 华山对于华阴的Ro与能见度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达0.81。最后, 根据研究结果归纳出气溶胶抑制秦岭地区地形云降水的初步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955.
毛嘉富  王斌  戴永久 《大气科学》2008,32(6):1379-1391
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M-SDGVM (Modified Sheffield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在1996~1998年15个欧洲森林通量站碳通量和水汽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模拟和评估研究, 总的来说, 模型能够合理再现各个站点春、 夏季节碳的吸收, 秋、 冬季节碳的释放, 以及水汽释放的季节变化趋势, 其中, 对水汽通量的模拟更为理想。对模型的上述适应性评估研究表明, 改进后的M-SDGVM有能力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欧洲森林生态系统碳、 水循环过程及其响应机制, 但是, 模型对部分站点的模拟仍存在不确定性, 通过对这些偏差及其可能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 有助于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56.
利用区域尺度气象模式模拟黑河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树华  蒋浩宇  胡非 《大气科学》2008,32(6):1392-1400
应用中尺度区域模式RAMS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system), 在40余组不同参数的条件下模拟中国干旱半干旱黑河地区的地表能量通量和土壤温度特征, 并以此探索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为了证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模式的稳定性, 模拟连续运行30天, 其中包含晴好和阴雨的天气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即使使用较为可靠的NECP再分析气压层资料和实地探测资料, 进行初始场和参数的输入, RAMS的默认设置也很难较为合理地反演出地表能量通量, 只有合理地调整好其土壤特征参数, RAMS才能得到与实测资料符合得较好的结果。土壤特征参数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 土壤含水量、 土壤层总厚度、 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957.
车尔臣河下游生态恢复的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且末1958--2005年的降水、气温、径流量、卫星遥感等资料,分析了车尔臣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的成因。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山区冰川融解加快,车尔臣河径流量增加有利于车尔臣河下游生态恢复;人类活动的增加如修防渗渠、人工造林、人工增雨、围湖育苇、人工输水等活动改变了小气候,改善了绿洲生态环境,是车尔臣河下游生态环境恢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8.
利用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22日和2006年4月23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两例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例强冰雹天气都具备了强而厚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强的风垂直切变,但天气形势0℃和-20℃层的高度和厚度、高低空急流的强度以及雷达回波的强度和尺度等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59.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何金海  祁莉  韦晋 《大气科学》2007,31(6):1257-126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 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 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 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 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 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 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 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 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0.
黄荣辉  顾雷  陈际龙 《大气科学》2008,32(4):691-719
本文回顾了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说明,东亚季风系统无论风场的垂直结构、年循环或是水汽输送和降水特征都明显不同于南亚和北澳季风系统,它是亚澳季风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季风系统。并且,研究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系统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其中夏季风系统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个准两年周期振荡和具有极向三极子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至今发生了明显变弱的年代际变化,这个变化在华北尤其显著;而东亚冬季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一个准四年周期振荡,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也发生了明显变弱的年代际变化,它引起了我国的持续暖冬。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异是与海–陆–气耦合系统变异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而,东亚季风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大气–海洋–陆地的耦合气候系统,即称之为东亚季风气候系统。此外,本文还从上述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提出了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和华北持续干旱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