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15篇 |
地质学 | 84篇 |
海洋学 | 39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中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53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中,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存在由多转少的突变;降水量年际变化则与苏门答腊一西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分布存在很好的关系。当苏门答腊一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海温呈现“+-”异常分布时,引起大气热源的异常,加强哈德莱环流,同时,在南海及孟加拉湾附近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而西南地区东部则处于南海气旋性环流外围异常偏北气流控制,削弱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从而造成西南地区东部的干旱。通过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0(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3.0)的海温异常试验,验证了上述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72.
73.
南沙群岛永暑礁第四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暑礁礁坪的“南水1井”井尺152.07m,采用了古生物与古地磁定年,^14C、氨基酸外消旋、铀系和ESR等方法测年,确定该井地层属第四系,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分界在井深17.3m,上更新统与中更新统的分界难确定,中更新统与下更新统分界在90m。永暑礁第四第划分为全新统南海组,0-17.3m,更新统南沙组,17.3-152.07m(末到底)。 相似文献
74.
舟山群岛海域潮汐通道较多,海底斜坡失稳现象普遍发育,多发的海底滑坡对海底光缆、围海工程、港口码头等近岸设施具有很大威胁,针对其发生机制的调查研究越发受到重视。本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床变形观测系统,配合孔隙水压力观测系统和水动力观测系统,在舟山朱家尖岛西南侧典型海底斜坡自2019年8月29日开展为期75d的变形观测。结果表明:观测范围沉积物变形分为3个部分,海底斜坡底部潜在滑动面(海床下12~13.5m)沉积物累积变形量约0.75mm,侧向变形过程呈现阶梯变化特征且变形方向与斜坡倾向吻合,顶部变形与潮汐方向一致。观测发现潮位变化会改变沉积物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由其引发的深、浅层沉积物超孔压差改变是观测区海底斜坡潜在滑动面侧向变形的主要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75.
76.
为了解决陕西邦友硅业有限公司生产用水需求,在分析项目需水量和水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提出沿用704厂供水井进行企业生产供水的方案,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与大气降水渗入法以及抽水试验,对地下水资源量和可供水量以及产生的水位变化进行了探讨,分别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和可供水量以及抽水后产生的水位变化,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为项目业主申请取水许可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78.
中国亚热带地区的风尘沉积包括均质红土、黄棕色土、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等不同类型沉积层。本文选择江西九江(JL)、浙江浦江(PJ)和江苏新港(XG-3)3个剖面,进行了多种磁学参数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黄棕色土与网纹红土在剖面上叠加组成加积型红土剖面构型,两者的磁性矿物含量、类型和磁畴的差异,导致磁化率的不同。黄棕色土磁化率高,磁性矿物含量高,磁性颗粒以细小的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根据半定量估算,黄棕色土样品中SP颗粒含量大多介于50%~75% 之间,其中的古土壤样品SP颗粒含量多数大于75%。网纹红土磁化率低,磁性矿物含量低,磁性颗粒粒径较黄棕色土粗,矿物类型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为主。2)下蜀黄土具有较高的X,Xfd,SIRM和XARM; X和Xfd呈正相关关系(r2=0.87),黄土层的XARM/SIRM与XARM/X远低于古土壤,反映除较细的粒度组分外,还有较粗的 PSD/MD 颗粒存在。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对磁化率贡献较大。3)据磁学参数辅以其他理化指标推测,黄棕色土与下蜀黄土形成环境与现在亚热带环境类似,但黄棕色土以较低的粉砂与粘土比值反映其化学风化作用较下蜀黄土强,显示了一定的纬度效应。4)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网纹红土磁学特征类同,粒度组成和地球化学指标也相似,反映形成时期区域内的自然要素的地带性分异不及今日明显。另一方面,网纹红土中较高的HIRM、矫顽力和居里温度指示其含有较多的赤铁矿,而且磁性矿物颗粒较其上的黄棕色土粗,全铁含量略高于黄棕色土,87Sr/86Sr 比值也较黄棕色土高,所有这些都佐证网纹红土与黄棕色土可能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