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693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961-2010年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青海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高原近5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成因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它是热力、水分、动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三类因子中,动力及水分因子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较大,而热力因子相对较小;区域分析表明,影响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蒸发量的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三江源区为相对湿度,而唐古拉山区为气温日较差。通过分析黄河上游可能蒸散量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发现,蒸散量对地表水资源的负效应十分显著,其中夏季蒸散量对于平均流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秋季平均流量对蒸散量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2.
城市化对北京一次极端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祚芳  高华  李青春 《气象》2013,39(3):340-346
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了城市化对北京2011年6月23日局地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式的WRF系统能较好地模拟出强降水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特征,考虑了精细下垫面分类的敏感性试验模拟降水更接近实况;下垫面城市化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明显,对大气的热量影响除加强地表对边界层大气向上感热输送外,还会减少局地地表蒸发及大气水分供应,增加边界层高度,并对移经本地的天气系统强度及水汽输送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3.
格尔木辐射站是青海省唯一的太阳辐射观测一级站,地处柴达木盆地,太阳总辐射及地表反射辐射均较强.1993—2011年19 a的观测结果表明:反射辐射时总量的变化规律与总辐射时总量同步,只是量值比较小,总辐射瞬时最大值为1 596 W/m2,反射辐射瞬时最大值为383 W/m2;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曲线呈不规则的正弦波曲线变化过程,两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年际变化与日照时数相同,说明日照时数是太阳总辐射、反射辐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均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反射比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反射比分布主要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关,反射比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地面被积雪覆盖时,各时及日反射比值明显大于晴天和土壤潮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4.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3—8日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雾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以霾为主,中期发展为雾霾交替,后期随着相对湿度减小再次转换为霾并最终消散。边界层逆温是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最终决定雾霾低能见度强度。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两个关键影响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大部分时段PM2.5浓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当能见度小于1 km时,能见度变化更多受相对湿度影响。不同的情景计算表明,控制PM2.5浓度对于改善本次过程的能见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5.
广西大气降水热液矿床有泗顶、北山、老厂等铅锌矿;寺村等重晶石矿;益兰等汞矿;金牙、高龙等超微粒型金矿;金山等银矿。这类矿床稳定同位素主要特征是:成矿流体的氢同位素组成严格受地理位置制约,δD_(H_2O)值显示比较稳定;而蚀变岩石的δ ̄(18)O值低于未蚀变岩石的δ ̄(18)O值;在δ ̄(18)D_(H_2O)-δ ̄(18)O_(H_2O)关系图上,其投影点绝大部分位于大气降水线上或附近。碳同位素在空间上表现为从围岩→蚀变围岩→矿体,δ ̄(13)C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往往很大,既有正值、也有负值,甚至出现正大伍和负大伍。铅同位素组成变化也较大, ̄(206)pb/ ̄(204)pb为17.737-19.979、 ̄(207)pb/ ̄(204)pb为15.130-16.151、 ̄(206)pb/ ̄(204)pb为37.460-40.187。寻找和评价这类矿床必须注意δ ̄(18)O和δ ̄(34)S值和分带性,特别是在成矿区中,当蚀变岩石δ ̄(18)O值(一般低于未蚀变岩石)愈降低,则暗示成矿作用愈强烈,其低δ ̄(18)O值的中心,将是成矿中心,这是寻找和评价这类矿床、尤其是隐伏矿床、矿体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146.
“铁帽”金矿现已尽人皆知。“锰帽”(主要指非锰矿锰帽、次生堆积锰矿或锰土等)对找Au、Ag矿的指示意义,似乎还未充分引人注意。“锰矿”中发现Au、Ag矿已不是个别现象。我国某些地方“黑土型”金银矿的发现,表明了“锰帼”的找矿指示意义。如大坊“黑土型”金矿,Au平均可达1.51g/t、Ag167g/t;七宝山锰土中含Au1.9g/t,Ag44.5g/t。栖霞山也是从氧化锰矿床开始,发现了Pb—Zn矿床,后又发现了伴生Au—Ag矿及单独Au矿体。在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中,从花岗斑岩体接触带向外,大致依次出现铁锰铅锌银  相似文献   
147.
据磁铁矿研究资料评价岩浆杂岩体成因和相关性上述各篇资料指出,不论那个成因族的磁铁矿它的一套特征模式主要受原始熔融体(溶液)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结晶过程温度的影响。无疑地 Eh=Ph 和挥发条件这些热动力学的参数在某种情况下起重大作用,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影响统一于干两个主要的因素,固相上的压力影响是可以忽视的,这是因为所研究的全部磁铁矿都属于不深的(0-12km)部位的缘故。附表1是由各种成分岩浆岩获得的磁铁矿平均成分,引用的这些结果由作者提供的之外,还有早期资料所引用的造岩元素(Ti、Mn、Mg、Al)资料,以及所引用的分析结果,文献出外。  相似文献   
148.
广西原生金矿有火山岩、硫化物、石英脉、超微细粒等类型。前三种主要集中在大瑶山凸起的轴部附近;后一种分布在红水河凹陷、由古生界和中生界组成的凌云、乐业等穹窿或短轴背斜内。 广西原生金矿床必须同时具备有中酸性岩浆岩,矿源层、有利岩性和构造三个成矿条件。寒武系和三叠系是广西原生金矿的矿源层,它们的岩石金的丰度普遍高。各类型原生金矿床之内或外围往往出露或隐伏有一般是含金的中酸性岩体或次火山岩体。JY超微细粒金矿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并随含金量增高而提高,这两种载金矿物与含金石英斑岩岩石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和球粒标准化分布模式一致。火山岩、硫化物、石英脉和超微细粒金矿分别受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49.
早在50年代初期,在加拿大、瑞典等国就开始用航空电磁法来普查金属矿了。二十多年来,技术上经过多次改进,航空电法逐渐成熟,现已成为一种通用的有效找矿工具,航空电法有许多变种,除本文介绍的时域的航空电磁法外,其它航空电磁法都是频率域的。它们的一般工作方法是利用装在飞机上的发射线框,人工连续地发出一种或多种音频的电磁波作为场源(也有利用天然音频电磁场或甚低烦电台发出的电磁波),用装在同一飞机上的或拖在机尾的吊舱中的接收线框来探测地下矿体所产生的二次场。因为发射的波形是连续的,所以需要在有一次场存在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0.
系统调查和分析表明浙江省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石英砂岩、花岗岩、酸性凝灰岩与片麻岩等,它们被两条地质深大断裂分隔为3区,而各区的母质又各有特点.从宏观地质环境来看,名茶多分布在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山地区和沿海的升沉过渡丘陵区;从局部生态环境观察来看,名茶产地附近多有湖、海等巨大水体,形成多云雾、富蓝紫光的"高山云雾出名茶"的良好生态环境.各类成土母质对茶品质的影响可用地球化学性质来解释,有关的元素有Si、K、Fe、Al、Ca、Mg、Mn等.笔者还从已发现的名茶产地地质学规律出发,提出了全省的名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