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3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311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726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金牙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22.
123.
叶红专 《地球学报》1991,12(2):13-22
本文研究了寒武纪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演化及与扬子板块东南缘构造演化的关系,认为该区从寒武纪到早奥陶世为长期发育以加积和推进为主的碳酸盐台地;该区长期处于稳定下沉的构造背景,说明扬子板块东南缘已进入成熟被动陆缘阶段。在台地和斜坡上形成向上变浅或向上先变粗后变细的沉积旋回。并着重论述了斜坡碎屑流沉积类型、特征和成因机制;其碳酸盐碎屑流主要为复合支撑机制,其流动过程中普遍存在脉动性或波动性及流动转化现象;系统建立了寒武纪台地边缘模式及演化序列;探讨了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指出湘黔汞矿带、铅锌矿带可能与逆冲席有关。  相似文献   
124.
范志华  毛节泰 《大气科学》1991,15(4):109-115
本文讨论了利用自动太阳光谱仪测量地面的紫外辐射光谱,并进一步计算了NO_2的光分解系数.光谱测量范围为310—375nm.测量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秋季NO_2的光解系数变化在(1—4)×10~(-3)S~(-1),有明显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25.
吴培稚  叶峰 《地震》1994,(4):93-96
本文简单叙述了操作菜单与操作员工作面的差别,操作平台一般应具备的功能,屏幕设计在注意事项及有关技巧,仅供设计较大软件系统的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6.
点源两层大地三维地电模型视电阻率边界元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两层均匀大地人工点源作用下的空间电位分布作为基本解,导出了下伏基岩中陷含三维地质体情况下,关于电位的边界积分方程组,用边界单元法解积分方程求得地表电位,从而求得了一定装置下的视电阻率。本文方法的独特优点是积分只须在异常体边界面上进行了测线可以沿任意方向。用联剖法计算了均匀半空间下含球形异常体的ρs曲线,所得结果与其他学者用解析方法所求得的结果一致。用中间梯度法计算下层基岩中含有一长方体,测线  相似文献   
127.
大尺度花岗闪长岩试件缓慢破裂过程的倾斜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荣祥  叶传潜 《地震》1989,(6):45-54
本文叙述了1986年夏季在四川省西昌地震中心站进行的岩石膨胀破裂试验及伴随试件缓慢破裂过程的倾变观测结果。岩石主破裂前的异常倾变及破裂时的倾斜阶跃,较好地印证了实际地壳倾斜观测中记录到的一些现象(地震前兆、同震阶跃等)。文章还对“尺度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8.
南极长城站大气臭氧和NO2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节泰 《气象》1989,15(12):3-7
在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社长城站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了与南极臭氧洞有关的大气臭氧和NO_2柱含量的观测。观测采用地面吸收光谱的原理进行。从1988年12月到1989年2月的观测结果表明,长城站区臭氧柱含量平均值为341DU,与常年平均结果相当。NO_2的平均柱含量为2.16×10~(18)cm~(-2)。无论是臭氧或NO_2的柱含量都有明显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29.
130.
维西县城附近中新统双河组含油页岩地层,1965年1/100下关幅将其划为上新统(因分布面积较小,图上末于表示);七十年代初原省地质局石油地质指挥部在维西一带工作期间,划为上三叠统石钟山组,1980年区调队编制的1/50万云南省地质图划为上新统。1981年笔者等进行1/20万维西幅区调工作时,在维西县城北西平距约5公里的该地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植物化石,经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室陶君容同志鉴定,确定为中新世的分子。为了进一步查证落实此套含油地层的时代归属,1983年5月笔者再次前往该区港老布等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