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623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东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杭州召开.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西德、挪威和日本等国的50余名海洋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毛汉礼、任美锷、业治铮、李法西、陈吉余、陈国珍、汪品先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世界海洋学界在我国举行的一次盛会.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举办的.  相似文献   
963.
针对强对流天气监测业务及预报预警服务需求,并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建设的效益,设计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综合显示系统。该系统根据地市级气象部门天气雷达产品的数据源现状,基于GIS几何对象模型和分布式实时数据流处理框架对多台雷达产品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网络传输;结合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技术提供雷达产品Web地图服务接口;采用HTML5技术实现雷达产品对比分析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964.
岩溶地基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浅部往往发育着溶沟、溶槽及溶洞,给工程施工带来困难,处理起来费用高、难度大。贵港某厂搬迁项目的岩溶地基处理工程的成功实例,其小型注浆钢管桩在处理岩溶地基中的设计、施工工艺及可靠度为岩溶区地基处理技术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65.
在关闭煤矿中除煤炭剩余外,还赋存丰富的煤层气、矿井水、地下空间、地热等资源,具有巨大的二次开发潜力。依据全国煤层气、矿井水、地热等资源赋存现状,梳理部分重点关闭煤矿资源的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发展趋势;通过系统介绍集钻探、物探、遥感、计算机等勘查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勘探体系,总结了其在关闭煤矿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地质保障作用,并从资源、环境、技术体系及数据库等七个方面提出关闭煤矿资源开发利用地质保障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66.
矿用钻孔机器人加卸钻杆位置会随主机的调姿而变化,同时在加卸钻杆路径中还存在障碍物。因此,钻孔的加卸钻杆过程存在变目标的避障轨迹规划问题。根据防爆六自由度机械手的性能参数建立DH参数表,并提出三自由度主机调姿前后加卸钻杆位置变化的函数关系。利用凸包络体结合简单几何体的包络法建立了加卸钻杆系统的碰撞检测模型,可通过欧氏距离判断是否发生碰撞。提出了三段式的加卸钻杆避障轨迹规划策略,第一段和第三段在笛卡尔空间下采用直线规划,第二段在关节空间下采用多项式插值算法进行规划,并可通过增加过渡点解决避障问题。开展了基于七次多项式插值的最小冲击避障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由仿真分析可知,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和角加加速度都是连续的,但绝对值峰值很大且路径较长。进一步开展了基于改进双树RRT算法、B样条路径优化及七次多项式插值的冲击优化避障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由仿真分析可知,不仅可保证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和角加加速度的连续性,且路径较短,角加加速度的绝对值峰值降低了98.2%。通过示教试验验证了冲击优化避障轨迹规划方法在避障、加杆轨迹规划等的可行性,机械手各关节运行曲线及运动路径与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  相似文献   
967.
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位于震源中心地带的甘沟流域受地震影响,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质增加,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险增大,对沟口集镇造成威胁。本文基于对甘沟流域野外实地调查,综合考虑降雨对震后泥石流的影响,选取泥石流规模、流域面积、日最大降雨量、主沟长度、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不稳定沟床比等7个评价因子,通过调整分辨系数为0.227 2的灰色关联法确定其客观权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泥石流危险度,对其进行危险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震后甘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属中度危险,诱发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68.
梁箫  陈锰 《地球化学》2022,(3):261-270
黏土矿物是表生土壤、沉积物、碎屑岩结晶颗粒表面的常见矿物,常与地质流体处于共存状态。离子–水–黏土矿物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表生环境的流体组成、元素输运、土壤有机质分馏和沉积物的力学特性等。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认识离子在黏土矿物–流体界面的分布,是揭示黏土矿物参与离子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基础。以白云母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热力学计算方法,分析了白云母–碱金属盐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结构和静电作用特性。研究发现Na+离子在白云母表面形成了两个内球络合吸附层, K+、Cs+离子仅形成一个内球络合吸附层。内球络合吸附层外可以形成多个外球络合吸附层,表现为离子的层状吸附结构。增大盐浓度没有改变同种离子的吸附结构,仅改变吸附层分布的大小。定量对比了使用伞状采样方法计算的离子吸附自由能曲线和基于离子密度分布得到的自由能曲线,二者总体一致,基本确证了模拟采样的充足性。研究表明界面流体不能视为均一的介电环境。  相似文献   
969.
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黏土矿物被认为是离子吸附态稀土的主要吸附载体。风化壳中黏土矿物的透射电镜分析发现,黏土矿物普遍与铁氧化物形成复合体,很可能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分异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矿区的典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剖面为对象,通过提取富矿层中的细颗粒组分,采用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和透射电镜,对黏土矿物–铁氧化物复合体进行物相和形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顺序提取法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稀土总量,探究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对稀土元素富集–分异的贡献。结果表明,从全风化层到表土层,复合物从长石/伊利石–水铁矿/针铁矿复合体到高岭石/埃洛石–针铁矿/赤铁矿复合体,最终向高岭石–赤铁矿复合体转变。在表土层和全风化层的细颗粒组分中,离子交换态稀土约占25%和80%,而铁氧化物结合态稀土约占75%和20%。在表土层中, Ce的富集导致离子交换态和铁氧化物结合态稀土均富轻稀土。在全风化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离子交换态稀土由富轻稀土转变为富重稀土,铁氧化物结合态稀土均表现富重稀土的分异特征。离子交换态稀土总量和分异特征主要受黏土矿物–稀土界面作用和淋滤作用控制;而铁氧化物结合态稀土总...  相似文献   
970.
龙陵-瑞丽增生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对确定高黎贡构造带作为腾冲-保山地块的边界及班怒带南向延伸十分关键。本文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查明混杂岩带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含放射虫层状硅质岩和锰结核的深海沉积岩等岩块呈规模不等的团块状、透镜状分布于浊积岩基质中,具有典型的俯冲增生杂岩岩石组合特征。蛇纹石化橄榄岩原岩由方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组成,具有轻稀土轻微富集、Mg#值高(88~92),铬尖晶石Cr#、Mg#值分别在60~70和20~26区间,橄榄石Fo值为90~95。在铬尖晶石Cr#-Mg#指数图解和橄榄石Mg#-铬尖晶石Cr#图解上样品都落在弧前SSZ型橄榄岩区,说明研究区内的地幔橄榄岩是经历了高度部分熔融(>30%)和熔体抽离后的残留相,形成于弧前构造背景。玄武岩和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具有富钛(TiO2>2.26%)、高Mg#值特征(49~57),其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构造环境判别图解、εNdt)值(+2.2~+5.1)、以及岩石中含少量富钛角闪石和黑云母等,表明它们属于洋岛/海山型基性岩类,其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橄榄岩中脉状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183~185Ma,浊积岩中杂砂岩最小碎屑锆石U-Pb年龄为212~241Ma。此外,增生杂岩带中存在含早白垩世流纹岩/凝灰岩夹层的弧前/弧间沉积,并被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岩不整合覆盖,这些特点说明俯冲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白垩世。研究区内混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和时代与班怒带(拉萨-南羌塘地块间)和缅甸境内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完全一致,是中特提斯洋演化的产物。中生代,高黎贡东南缘混杂岩带北连班怒带、南东连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随后,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被Sagaing断裂带分支——八莫断裂带右行走滑位移到现今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