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54篇
海洋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Previous studies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a "north-ridge versus south-trough" dipole (affecting the latitudes from 20° to 75° N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of anomalous geopotential height ( Z ) in the early-2008 abnormal cryogenic freezing-rain-and-snow event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intends to extract the leading signal facilitating the dipole based on the numerical outputs of a full Z-linear model for diagnosing the global Z . Using this model built on full primitive equations in spherical-isobaric coordinates, we can further split the anomaly of Z-Zfζ-uβ (representing the Z component not explici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riolis parameter f and its meridional derivative β ) into 15 components. With the model-output Zfζ-uβ (mainly accounting for the dipole under the geostrophic balance) and Z-Zfζ-uβ matrices as the left and right singular vectors respectively, a maximum covariance analysis (MCA) is performed to extract the significant 2-4-day leading signal carried by the MCA Z-Zfζ-uβ mode in the upstream area of the dipole. This leading signal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1) the abnormally strong westerlies centered around the exit region of the Atlantic jet-stream and 2) the corresponding anomalous 950-300 hPa anticyclone to the south of the abnormally strong center of westerlies. The energy of the positive wave center around this jet exit region favors the downstream north-ridge while the energy of the negative wave center associated with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favors the downstream south-trough.  相似文献   
22.
源自东风波动的0915号台风"巨爵"在自东向西靠近广东沿海时出现了近海急剧加强的异常现象。利用热带气旋定位资料、NCEP全球同化分析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海上平台自动站探测资料等对"巨爵"近海加强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巨爵"形成源自于西太副高南侧的东风波动,副高演变及引起的"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形势与"巨爵"环流增强发展密切相关;弱的垂直风切变、高空明显的辐散出流以及台风中心正涡度增大并向对流层中上层拓展有利于"巨爵"强度增强;低层弱冷空气南下,一方面从增加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来加强台风环流和暖心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触发外围对流云团发展并往台风中心输送进而对"巨爵"近海加强产生重要的触发作用;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气流、105°~110°E附近越赤道气流和西太副高西侧东南气流3支气流汇合为"巨爵"近海加强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3.
5?23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特点及数值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与常规观测数据,对2009年5月23日广东出现的强度大、强降水时间长和落区集中的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影响系统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季风扰动沿着稳定副高西侧气流北上从而影响珠江口及粤西沿海地区;高层辐散为暴雨提供有利的背景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和季风扰动都与特大暴雨有密切关系。利用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对过程进行模拟,定量诊断结果表明,在17个物理因子当中,潜热加热在整个暴雨过程中起最重要的作用,而与西风带系统有关的高纬冷平流则间接地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4.
2009年造成广东深秋一次急降温冷空气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2009年11月中旬广东入秋以来最强的一次冷空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属于横槽转竖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稳定维持使得冷空气在中高纬堆积,横槽转竖后引导下来的冷空气在南岭山脉受到阻挡。分析冷空气的垂直结构发现,本次冷空气较为浅薄,堆积发生在850hPa以下,弱冷空气经过长时间堆积形成较强冷空气,冷空气带来的阴雨天气使得降温以平流降温为主。  相似文献   
25.
广东高空槽后暴雨的多尺度天气特征及概念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10年5月6—7日广东出现了罕见的高空槽后大暴雨过程。利用华南区域气象观测站、加密自动站和NCEP分析资料等,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和尺度分析技术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西移配合高空急流北退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高层辐散条件。在前倾槽形势下(500 hPa高空槽移出广东、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仍在南岭附近),低层暖湿不稳定配合高空槽后干冷空气的下传,对广东上空不稳定能量释放起到增强作用,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区南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暴雨过程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和温度平流。潜热加热是暴雨的正贡献和反馈最直接因子,而北方冷空气一方面通过温度平流直接激发广东地区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促进水汽辐合抬升区南移并释放潜热,是暴雨过程的重要触发机制。此外,空间滤波分析表明,弱冷空气越过南岭后扩散南下和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强降水落区和增幅起关键作用,暴雨业务预报对此类弱冷空气在地形作用下扩散南下的影响需要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26.
集合预报系统及其产品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值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分支——集合预报系统的研究背景,开发研究思路,集合预报产品输出的形式,集合预报输出的处理和统计解释,以及国外应用集合预报的情况。作为一项新的预报技术,集合预报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7.
快速西行进入南海台风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忠  林良勋 《气象》2004,30(9):14-18
通过对快速西行进入南海的 1 3个台风快速西行期间西风带环流系统、副热带高压活动和台风环境流场的特征以及这些台风进一步的移向、移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台风快速西行进南海期间西风带的特点是中纬从中亚到东亚有高压脊或以纬向环流为主 ,西风槽偏北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强大且呈带状分布或不断加强与西伸 ,造成副热带高压南侧与台风之间梯度加大 ,使偏东引导气流加强。研究还发现 ,如果台风南北两侧均为偏东环境流场 ,将使台风西行更快。  相似文献   
28.
数值剖析0411号热带气旋位置不连续变化和强度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竟0411号热带气旋(TC0411)出现数小时内向北"走"了300多公里且急剧加强的异常现象,根据TC0411经向环流特征(辐合抬升ω<0的水汽多来自偏南风v>0)及其与第2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的密切关系,运用反映南海经向环流的线性诊断模式(包含边界效应、各稳定度及17个内力因子),对TC0411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深厚强盛的偏南风急流及其造成的弱惯性稳定度为TC0411发生发展(向北不连续位移)提供了有利水汽输送和抬升(驱动)条件。其中,对偏南风有突出正贡献的边界效应与5°N西南夏季风和西太平洋东南风的辐合有关;驱动地转南风的气压梯度力与中南半岛季风槽、西太平洋高压和高层东风扰动有关。驱动非地转南风的内力因子主要是与斜压不稳定有关的平均经向温度平流、与西南风急流切变场有关的涡动西风动量经向输送、与夏季风环流和高层东风扰动相互作用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纬向输送及与非对称动力热力场有关的涡动温度平流。TC0411向北不连续位移实质为22.7°N附近生成新热带低压(TD)和19°N附近TD消亡的结果。2004年7月26日20时—27日02时激发22.7°N附近上升运动(19°N附近下沉运动)的主要因子是平均经向温度平流和涡动西风动量水平输送(平均西风动量纬向输送和涡动温度平流)。27日02—14时使新TD加强为热带风暴(TS)并维持的主要因子是潜热加热和平均经向温度平流。根据以上分析,建议业务预报应着眼于深厚强盛西南风急流和温度平流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9.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气象》2005,31(9):19-24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30.
热带气旋边缘中尺度强风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GMS气象卫星1—3小时红外分层云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给1984—1988年6—9月位于32°N以南、126°E以西,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边缘区域发生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强风暴云团以客观定义,并对其特点、结构、移动、天气及天气形势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些有意义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