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51.
通过对粤东潮揭地区典型的3条泥石流成因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地区泥石流的特点和可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本区和类似地区的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2003年6—7月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对淮河暴雨的作用。结果表明: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 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 引导冷空气南下, 造成中纬度地区冷暖空气和能量交换频繁。尤其在2003年6月20日后, 阻塞高压活动加强, 淮河流域北部维持为大气能量锋区, 低层850 hPa副热带锋区也长期停滞在35°N附近。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通过对大气动量和热量的一次次向南频散, 造成淮河流域连续发生暴雨天气过程。阻塞高压的强度及位置变化与前部低涡的活动密切相关, 并通过西风带基本气流及长波系统的螺旋结构的变化, 激发Rossby波的经向传播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 从而决定了雨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253.
三维静校正在解释工作站上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SUN工作站上利用CPS—3地质绘图系统具有的数据网格化、层位数据运算的功能,对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野外一次静校正。对淮北某区的野外静校资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提供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254.
By using the 40-year NCEP (1958-1997) grid point reanalysis meteorological data, we analyze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n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great difference on the onset date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between the first two decades and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was late on the 6th pentad of May for the first two decades and was on the 4th and 5th pentad of May for the next two decades. (2) Except for the third decade (1978-1987),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nsoon rainfall was one to two pentads earlier than th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all other three decades. (3) The onset of the SCS monsoon is the result of the abrupt development and eastward advancement of the southwesterly monsoon over the Bay of Bengal. The four-decad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were abrupt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westerly monsoon over the Bay of Bengal between the 3rd and 4th pentad of May, but there wa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its eastward movement and its onset intensity. These may have important effect to the earlier or later onset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4) During the onset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upper and lower circulation feature between the first two and the next two decades. At the lower troposphere of the first two decades, the Indian-Burma trough was stronger and the center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was located more eastward. At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center of subtropical high was large and located more northward after it landed o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fter comparison, we can see that the circulation feature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was favorabl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255.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用NCEP 40年再分析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的年限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1)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前20年与后20年明显不同,前20年较晚为5月第6候,后20年则分别为5月的第4候和第5候,(2)除了第3个10年(1978-1987年)外,其余3个10年南海夏季风雨季的建立都比夏委风建立要早1至2候。(3)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发展和东进的结果,4个10年孟加拉湾西南季风都在5月第3候及5月第4候有一个爆发性的发展过程,但它的东进速度及爆发强度却很不相同,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早晚有重要影响。(4)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前20年与后20年高低空环流形势相差很大,前20年与后20年相比对流层低层印缅槽较强而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对流层高层副热带高压中心移上中南半岛后北移距离较大,位置偏北,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后20年的环流形势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56.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大部分测线与勘探线重合,地震测线上布设有钻井,而测井数据以及由测井数据直接求得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的频率和分辨率要高于地震道数据;所以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测井数据可以作为高频信息的来源,但测井数据只是一孔之见,对应到地震剖面上,测井信息只能将井旁道替代为高分辨率的地震道.本文基于信号重构理论,提出了利用测井数据重构高分辨率地震信号并外推到其他地震道上,使整个地震剖面均获得高频信息成为高分辨率剖面.在煤田地震勘探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7.
据GPS定位测量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已知点坐标和内业平差计算分析,总结GPS定位测量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成果质量,对GPS定位测量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58.
林建奇 《岩矿测试》2021,(4):512-521
岩石中的痕量汞检测往往因内部晶胞结构复杂,使得热水浴酸解提取不彻底、挥发损失以及接触污染等引起结果偏差和不稳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研制的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和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岩石中的痕量汞,以探索最佳检测方案。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中,优化的实验条件为:以80%王水溶液对样品沸水浴提取50min,灯电流30mA,负高压280V,载气流速600mL/min,屏蔽气流速1000mL/min。测定痕量汞浓度范围为0.05~2μg/L,线性相关系数r0.999,取样量为0.2g下方法检出限为0.285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7.3%~15.3%。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法光谱分析中,避免了化学消解处理直接进样测定,主要实验条件为:载气流速180mL/min,裂解程序700℃保持60s。测定痕量汞浓度范围为0.05~5ng,线性相关系数r0.999,取样量为0.1g下方法检出限为0.046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3%~4.2%。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表明,固体进样-冷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操作性、检出限以及稳定性均优于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法,更适用于岩石中的痕量汞测定。  相似文献   
259.
基于成都台长期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时域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观测数据的正常变化特征、干扰因素、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获取观测数据的动态特征。同时通过成都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汶川MS8.0、芦山MS7.0等地震前后的变化动态,研究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灾害性地震前后的趋势性及短临异常特征,并对其进行映震分析。分析表明:视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Ms7.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映震关系。  相似文献   
260.
给出了一种3分量地震数据偏振分析的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人工地震勘探信号的提取中。该技术基于时域算法,通过对协方差矩阵的本征分析,在滑动时间窗内计算偏振特性,由偏振椭圆导出表征质点运动的各种属性,并利用质点运动的特征构建偏振滤波器。本文对3分量合成地震记录和野外探测实验的实际3分量记录进行偏振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偏振滤波,有效地提高了信噪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