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黄海燕  杨翼  杨璐  左国成  曾容 《海洋学报》2018,40(1):115-128
基于2004-2015年12年的夏季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网样数据,开展浮游植物群落及96种定种的多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年共鉴定出5门120种,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赤潮生物种类占定种的59%;各年份物种数变化范围为23~61种,年平均细胞丰度范围为(7~87 731)×104个/m3,物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13~3.04,丰富度指数范围0.36~1.12,均匀度指数范围0.31~0.72;12年中生物种类数、细胞丰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呈略有下降趋势;样品中几乎每年都出现的物种有10种,只检出1年的物种有23种;站位检出率不小于50%的物种只有4种,小于0.01%的有57种;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叉角藻(Ceratium furca)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该区域的优势种;近5年细胞丰度水平普遍比2010年前高,格氏圆筛藻(C.granii)、中肋骨条藻(S.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10种常见种密度呈增长趋势,较常见种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和北方角毛藻(Chaetoceros borealis)多年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有助于掌握该区域浮游植物物种的本底情况及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东海沿海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对2003-2016年东海11个赤潮监控区的调查与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研究了赤潮与环境因子关联关系。【结果】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与水温、p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等无机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赤潮发生时水温一般为25~33℃,pH为8~9,溶解氧5~10 mg/L,营养盐处于极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23.
坚持以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管理问题为导向,以应用需求为抓手,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监管服务系统建设。通过对监测数据报送、标准化处理、质量控制、数据库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系统构建,实现了监测数据从采集、传输、质控、入库、管理、产品制作到服务共享等工作的一体化。该系统已在国家、海区以及省市县等多个相关单位部署和应用,大大提升了各单位海量监测数据质处理效率及管理与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4.
海洋倾废是海洋空间资源环境效益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护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文章对我国海洋倾倒区分布及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目前海洋倾倒区使用与监管中存在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不合理、倾倒区空间布局与已有区划冲突、部分省、市倾倒需求得不到满足、倾废记录仪利用效率不高、倾倒执法监察与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倾倒管理应加强法制化管理;科学合理地规划、设置和使用海洋倾倒区;加强对海洋倾倒区审批后的监视监控;加快构建海洋倾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5.
根据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空间特性,提出了监测数据的空间离群点挖掘方法。利用监测站位经、纬度确定空间邻域并建立空间索引,应用空间局部离群系数SLOF(Spatial Local Outlier Factor)的度量方法,利用监测参数值确定空间站位的离群程度,找出与其空间邻域中其它站位的监测参数值存在明显差异的空间站位。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利用多维监测数据快速有效地挖掘空间局部离群点,为进一步检查出监测数据中的噪声,以及发现其它潜在有用的知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6.
国家、海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等五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每年在执行多种海洋环境监测任务时,将产生海量的用于反映全海域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等类别的监测数据,针对这多源异构的监测数据,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海洋环境业务监测工作进行梳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创新设计构建了能满足各种监测数据存储管理的数据库结构,开发了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全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统一高效管理,以及监测数据的共享及应用服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
28.
雷电通过强大的冲击波、剧变的电磁场、强烈的电磁辐射、炽热的高温等对地面的建筑物、设备和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通过辐射、感应,由各种信号线侵入设备终端,损坏各种设备的例子屡见不鲜,雷击电磁脉冲已成为各种电子设备的克星。据不完全统计,60%~80%雷击电磁脉冲入侵来自电力传输线。电子企业是精密电子仪器与信息系统应用较为普遍的行业,  相似文献   
29.
宋群  杨翼 《吉林地质》1990,9(3):34-41
金仓砂金矿是吉林省延边地区著名的第四纪砂金矿床。其砂金含矿层中砾岩多呈棱角状,砂金粒度及形态沿河流流向分异现象不明显,砂金的连生矿物、伴生重砂矿物、成色、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铅及硫同位素、气液包裹体成分特征均可和矿区内原生金矿化对比。据此,初步从为金仓河砂金主要来源于金仓河谷中、上游底部基岩含金蚀变破碎带中的原生金。  相似文献   
30.
2013年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种类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年全国海洋环境监测1626个站位生物数据进行分析, 以近2001年~2013年在我国近海海域明确发生赤潮的生物作为赤潮引发种, 开展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1)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隶属于8门60种, 其中产毒种12种, 甲藻27种, 硅藻20种。(2)2013年共监测到上述赤潮引发种50种, 各监测站位种类数在0~25种之间, 平均密度在84~1.16×1011个/m3之间, 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密度分布大致都呈现近岸至远海递减的趋势, 但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2013年各海区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在36~42之间, 平均密度渤海>东海>南海>黄海, 多样性指数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都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4)作为高频赤潮引发种,2013年中肋骨条藻(S. costatum)主要分布在我国近岸及近海海域;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我国近岸、近远海海域都有分布;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主要分布在黄海和东海的近岸和近海海域;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分布较为广泛, 但出现的站位较少; 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只在很少区域有分布。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生物种类和分布状况, 可为赤潮的预警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