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玉龙山温冰川浅冰芯记录现代指示意义   总被引:33,自引:12,他引:21  
1999年夏季首次在玉龙山最大的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钻取了一支穿透整个粒雪层的10m冰芯,获取了近期数年的气候环境记录,深度7.8m以上δ^18O周期性波动变化特性明显,通过与可溶性离子,电导率和pH值,以及粒雪中污化冰层位置的对比分析,可鉴别出5个平衡年度的冰雪层,每年平均净积累折合水当量约900mm。由于融水渗浸的影响产生“均质化作用”,δ^18O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7.8m以下,δ  相似文献   
22.
中国典型山地温冰川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与近期冰川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我国玉龙雪玉典型温水王白水1号冰川不同区段表面融水,新近积雪和冰川初给河水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雪线以下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的离子含量比雪线以下为高,低海拔河水比高海拨融水的氧同浓度为低,可能在来源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分布特征说明本温冰川区局部大气环流情况高度而不同,有可能存在季气候区所特有的“降水量效应”或“季节性效应”。冰川不同水体内离子浓度变化说明,冰川融水与地壳表面接触时间越久,其中的可融性离了  相似文献   
23.
藏北高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GAME -Tibet野外工作前期所得到的土壤温度资料 ,初步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并探讨了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认为这可能与降雪、反照率、长波辐射、凝结潜热等的反馈过程及土壤湿度有关。由于土壤湿度等的影响 ,较潮湿的地方下层土壤从开始冻结到完全冻结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相似文献   
24.
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候突变事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杨梅学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2,24(6):717-722
根据古里雅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信息记录,利用小波气候突变的检测方法,对近300a来的气候突变事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百年尺度上,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中所记录的δ18O(温度代用指标)发生了2次突变,分别在1788年和1932年;净积累量(降水量的代用指标)也发生了2次突变,分别在1805年和1939年;降水突变发生的时间迟于温度突变发生的时间.时间尺度越短,发生突变的次数则越多,这也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层次性.因此,较好地确定隐含在气候资料中冷暖(干湿)期突变的位置,从冷暖(干湿)期的变更上去把握气候变化,将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25.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分析了Tiedtke和Emanuel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并利用JRA-25资料和NCEP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降水呈南多北少分布,空间变化复杂;降水主要由对流产生,且有明显的逐日和逐月变化趋势;Tiedtke方案模拟的降水强度和分布范围较Emanuel方案和验证资料偏小,但对对流降水日变化模拟较好。对流层中下层大气的干湿状况对降水影响显著;垂直运动和水汽输送受地形影响大,高原中部、东部及西北部地区均有净的水汽输入;高原东南端的强上升运动区可伸至对流层中上层,其余地区垂直运动尺度较小;祁连山地区高层空气下沉、低层空气上升,是造成该地区降水较周边地区偏多的原因之一。本次试验还表明基于质量通量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高原地区虽具有一定适用性,但Tiedtke方案需很大改进,尤其是对小尺度对流活动的改进,从而提高其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6.
藏北高原D105点土壤冻融状况与温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CAMP/Tibet在藏北高原D105点所观测的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土壤温度、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该点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及其冻融特征. 结果表明: D105点40 cm深度以上土壤温度日变化明显, 随着深度增加, 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位明显滞后. 各层土壤温度月最高值出现在8-9月, 月最低值都出现在1-2月; 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185 cm深处的土壤. 土壤冻结和消融都是由表层开始, 土壤随深度增加冻结快, 消融则慢. 冻结期间, 土壤温度分布上部低, 下部高; 消融期间, 则分布相反. 60 cm深度以上的土壤含水量在消融期有显著的波动, 表明60 cm深度以上的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比较频繁.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平均温度对土壤的冻融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会极大的影响土壤的冻融过程、土壤热量的分布状况以及地表能量的分配. 因此水(湿度)热(温度)相互耦合影响着土壤的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27.
藏北高原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根据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取得的降水量和δ18O资料,基于来自海洋性气团的水汽形成的降水中δ18O较低、来自局地蒸发形成的降水中δ18O较高这一认识,尝试性地给出了划分不同来源水汽的标准.基于此标准,对研究区域中局地来源水汽和海洋性气团水汽在总降水中所占的比率定量估计.就安多附近平均而言,1998年6~9月海洋气团的直接输送而形成的降水量至多占总降水量的32.06%,而局地蒸发的水汽所形成的降水量至少占总降水量的46.86%.其它至少有21.8%可能来源于季风环流对沿途蒸发水汽的输送.青藏高原中部(如安多等)的降水,可能是海洋性气团携带的水汽经过若干次凝结-降水(降落到地面)-蒸发-再凝结等过程,不断循环并依次将水分通过季风环流向高原中西部推进.  相似文献   
28.
藏北高原土壤的温湿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藏北高原两个站点(D110和安多)土壤温湿特性的分析,表明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明显的比深层的要大,而且浅层土壤温度受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较大。浅层(20cm)土壤在未冻结前湿度的变化幅度不但受形成降水的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而且受其下层土壤湿度状况的影响。下层土壤湿度越小,浅层(20cm)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越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土壤的湿度状况能够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幅度和土壤温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最强的非参数检验之一Mann-WhitneyuU非参数检验方法及其在冰心气候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冰心气候环境记录具有分辨率高、保真性好和所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量大等优点,因此将该非参数检验方法用于冰心气候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极端事件的研究,并对厄尔尼诺年古里雅冰心中所记录的降水量及δ^18O的变化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0.
张小磊  杨梅学 《地理科学》2010,30(6):929-935
由于缺少足够的观测资料,人们对青藏高原上蒸散问题的认识还不充足。以1998年5~9月"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加强观测试验期(GAME-Tibet IOP)资料为基础,结合1967~2006年40 a的气象站数据,计算了6个样点的参照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实际蒸散量的大小。结果显示,高原参照蒸散有下降趋势,但在试验期内却比40 a平均值明显偏高,且和潜在蒸散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试验期内气温、太阳辐射强度、风速以及饱和水气压差等环境因子的值均高于40 a的平均状况;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饱和水气压差的增强是导致参照蒸散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后两者对参照蒸散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试验期内旬实际蒸散量在9~23 mm之间波动,6~8月份实际蒸散的总量可达123.3~136.9 mm,占同期降水量的38.2%~73.4%;蒸散在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