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气象要素小尺度水平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蕾  毛夏 《气象》2008,34(10):12-19
利用深圳机场跑道两端气象观测资料,统计了气象要素年平均小尺度水平梯度变化,并选择4个典型灾害性天气过程,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水平梯度变化的特征.两站气象观测记录的年平均值在探测精度范围内是相等的,标准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等的变化一致.年平均水平气压梯度为0.0064hpa/km,温度年平均水平温度梯度为0.035℃/km,年平均水平风速梯度1.1×10-4/s. 飑线过程中水平气压梯度可达年均值的170倍以上,水平温度梯度最大0.6℃/km,风速最大相差8m/s,相当于5.3×10-3/s的水平风速梯度;强对流过程中气象要素及其水平梯度变化与飑线过程的基本一致;连续暴雨过程可以出现0.15hpa/km水平气压梯度、0.5℃/km水平温度梯度以及90°的风向偏差等稳定持续10小时的现象;冷空气影响期间0.1hpa/km的水平气压梯度可以持续30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22.
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深圳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为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需要实时获取高分辨率的人口动态分布信息。本文利用"基于移动基站的人口分布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的时间分辨率1 h,空间分辨率1 km的人口密度信息,分析了深圳市人口细网格动态特征。深圳城市移动用户总人口是1082.5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5545人/km2,最高16.5万人/km2,超过5.0万人/km2高密度人口主要分布在商业中心、海关口岸、火车站和居民集中居住区。最高人口密度的数值与选择的网格尺度有关,1000 km2网格和1 km2网格之间可以相差18倍。在深圳50%的人口聚集在10%的空间范围内,6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高度50~100 m的土地上;网格上的建筑密度、道路密度与人口密度线性相关,建筑密度增加1%,对应人口增加约1000人,道路密度增加0.01%,人口增加约2000人。城市总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变化幅度在4%以内,逐日之间变幅在1%左右。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春节期间由于大量人口返乡或外出旅游,总人口净减少48%。本文选择9个典型网格分析人口日变化规律:海关口岸属于早高峰型,大量的出境、出行、出游人员在早晨8时前后集中;城镇集市区属于午高峰型;商业中心区属于晚高峰型,高峰前后每小时的净流入 (出) 人员可达2万人;居民区属于午低谷型,周末与周日相比各时段人口均偏多;政府行政办公和公共服务区,周末比周日人口明显减少,春节期间减幅75%;工厂区因错峰用电,夜间4时形成人口高峰;郊野公园春节期间人数不减反增;偏僻乡镇人口日变化振幅很小;农业区在上午9时形成人口低谷,与日出而作的传统习惯相对应。  相似文献   
23.
夏季极端高温对武汉市人口超额死亡率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2008年夏季(6-8月)武汉市居民逐日死亡人数(率)及同期逐日气象要素,分析极端高温对超额死亡率的影响程度及其阈值,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定量评估模型,并进行预报效果检验和典型年回代检验,以利于开展高温对健康影响的评估及医疗气象预报。结果表明:武汉夏季人群超额死亡率可以定量表述;极端高温对超额死亡率影响最大,湿度、气压、风速几乎没有影响;超额死亡率随日最高气温升高呈指数规律增加,高温致超额死亡的阈值为35.0 ℃,“热日”比“非热日”平均死亡率高出50.7 %;采用日最高气温≥35 ℃的有效累积温度及当日平均气温建立的超额死亡率评估模型对2003年夏季一次高温热浪过程的回代试验、2007年和2008年夏季的评估试验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实际评估业务中。  相似文献   
24.
对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内容,结构和特色作了简单介绍。同时,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并对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
湖北省气温日较差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北省10个气象站1961~1995年气温日较差及同期7个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气温日较差与7个要素的年、季、月值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与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水汽压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降水量几乎不相关.60年代以来,湖北省气温日较差减小主要是由于日照时数减少、云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26.
2005年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工作组会议综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毛夏  孙向明 《广东气象》2006,(1):14-17,38
世界气象组织(WMO)大气科学委员会(CAS)热带气象研究工作组(WGTMR)会议,于2005年12月12-16日在深圳市举行。会议总结回顾过去4年热带气象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热带气旋预报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在热带气旋活动(频率、变化、强度等);热带气旋预报技术;确定热带气旋预报研究发展的优势领域等;季风预测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分别涉及东亚季风(含南海季风),南亚季风和南美季风等;热带干旱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在热带致雨天气系统的研究,对热带人工影响天气新方法新途径的探索,东非的降雨量季节变化特征、年代际雨量变化特征和雨季的开始和结束等;各国业务化运行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以及热带气象和气候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研究。大会的特邀报告就利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气旋预警工作水平、全球变暖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共识预报的研究工作、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以及目前我国业务使用的台风数值模式等专题进行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27.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设计风速推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黄石气象站年最大风速资料,在均一性检验基础上,利用极值Ⅰ型分布曲线,推算出气象站处基本风速,结合桥位处一年完整的对比观测,通过比值法把基本风速推算到设计风速。结果表明:(1)黄石气象站年最大风速在1990年前后突然减小,可能与周边建筑物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共同作用有关;(2)黄石气象站不同重现期(100、50、30、10 a)10 m高处10 m in平均年最大风速(基本风速)分别为25.1、23.3、22.0、19.1m/s;(3)确认气象站到桥位的风速放大系数为1.2;(4)桥位区不同重现期(100、50、30、10 a)10m高处10 m in平均年最大风速(设计风速)分别为30.1、28.0、26.4、22.9 m/s。  相似文献   
28.
许杨  杨宏青 《湖北气象》2008,27(4):351-354
利用湖北省32个气象酸雨监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对2007年湖北省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污染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湖北省年均降水pH值为4.47,年酸雨发生频率为71.5%,各酸雨监测站年均降水K值(电导率)在19.3-106.1μs/cm之间,降水强度、逆温及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对酸雨强度及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影响。此外,根据湖北省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防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9.
使用武汉市4家较大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汉市协和医院)1994~1998年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哮喘、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脑溢血和脑梗塞等8种常见疾病的逐日入院入数资料,以周作为时间尺度,将其与同时间序列的20种气象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武汉市8种常见疾病冬、夏半年的周预报模型,并分等级作了预报。  相似文献   
30.
湖北省雨涝灾情评估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揭示湖北省雨涝主要致灾原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根据199l~1998年湖北省30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象资料及196l~1998年逐年雨涝灾情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湖北省雨涝灾情评估模式(湖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和雨涝年度灾情评估模型),并应用该模式对1999~2000年的雨涝灾情进行了评估。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