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61.
浙江舟山海域是我国沿海潮流能试验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热点区域,灌门水道即舟山海域著名的强潮流通道。首先,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灌门水道的潮流能资源分布特征,估算了其潮流能资源蕴藏量和技术可开发利用量。其次,分析了在灌门水道开展潮流能开发利用所需要面临的各种限制因素,对潮流能发电示范项目的开发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估。研究成果显示,灌门水道内的最大流速普遍超过3 m/s,平均能流密度普遍超过3 k W/m2,可作为在本区域开展潮流能开发利用选址规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2.
陶叶青  黄淑玲  杨娟  许东升 《测绘科学》2012,37(3):116-117,78
单基站CORS的诸多优点达到中小城市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单基站CORS的主要作业模式RTK标称精度达到50km范围内实现厘米级定位。对于单基站CORS-RTK的测量数据坐标系统的转换,传统的转换方法能否满足或影响RTK的定位精度值得商榷。作者提出了适合单基站CORS-RTK平面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并用实测数据对转换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具体结论。  相似文献   
63.
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空间分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基于不透水面提取技术、分段分带法和不平等度指数,分析了2010年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格局的岸段分异性和沿岸地带性特征及其与海岸地貌、地理区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空间分异明显,新加坡、中国开发强度较高,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开发强度较低。2南海周边海岸带土地开发强度呈现空间聚集状态,形成了以中国珠江三角洲、泰国湄南河三角洲、马六甲海峡、文莱、菲律宾马尼拉湾为中心的高聚集地区。3海岸带土地开发强度因海岸区位、海岸地貌差异呈现地带性特征,近岸带开发强度高于远岸带,河口岸开发强度高于其他岸段。  相似文献   
64.
杨娟 《海洋世界》2010,(2):62-63
北极熊与命运的抗争正在进行中。由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消融。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化学污染正威胁着这种神奇生物的生存。  相似文献   
65.
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化探样品中的铌和钽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化探样品中铌和钽的方法。此方法对对5个国家标准样品进行了验证,12次测定精密度小于6%。  相似文献   
66.
为探究红树林沉积环境自生黄铁矿形貌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利用新西兰北岛红树林沼泽区三个不同植被带采集的沉积物柱状样品,在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对其不同深度沉积物样品中黄铁矿数量及形貌特征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①三个植被带沉积物样品中均存在莓球状黄铁矿、团块状黄铁矿、结核状黄铁矿及晶粒状黄铁矿,且结核状黄铁矿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67.
当记者日前到核工业柳州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工勘院)采访,感受到工勘院的职工们虽然已经在工勘市场上滚打了7年,但危机意识仍非常强。自2002年305核地质大队、广西物探队和第七地质队的工勘队伍整合成核工业柳州工程勘察院以来,由于规模、人才、资金、设备等软硬件较弱,在强手如林的丁勘市场中,其发展道路上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然而,工勘院的职工们凭着一股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市场大潮中奋力拼搏,最终使这个过去只能承接“小打小闹”的工勘队伍发展成如今初具规模的甲级勘察设计施工单位。  相似文献   
68.
基于国内外滑坡防治现状,对滑坡防护区进行"重点"与"非重点"的划分,并对我国滑坡灾害实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当前"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情严重,亟待引起国家、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的防治应以精确勘测为基础,以非工程性措施为主辅以简单有效的工程性措施,其中非工程性措施的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是此类滑坡防护区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9.
利用气象站点1981—2011年逐日0 cm土壤温度和气温数据,运用基本统计、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信噪比分析了川南山区6个分区地温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突变特征,分析并对比了地温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南山区年均地、气温变化范围分别在15.6~20.5 ℃和12.2~17.2 ℃之间,呈现出北低南高、高山低河谷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1 a来6个分区的年均地、气温均有显著上升趋势,但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冬季地、气温的增温率高于夏季。从不同区域来看,高山地带(Ⅵ区)的年、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是其他区域的2~6倍,且地、气温在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河谷地带(Ⅱ区)的年、季温度变化最小且未发生突变。各区地温和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非对称增温现象。山地(Ⅲ、Ⅴ、Ⅵ区)的年均、季均地温和河谷(Ⅰ区)的春季地温增温比气温更加强烈,故地气温差出现显著上升趋势,甚至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70.
李继东  孙栋  王春生  杨娟 《海洋学报》2021,43(4):122-132
海洋碳汇作用是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是元素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中国大洋48航次采集自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山区海盆的沉积物样品和资料为基础,对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沉积物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Forgc)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变化范围为1.41~1.73 g/(m2·ka),均值为1.60 g/(m2·ka),以中部偏西海区的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最高;全区平均净初级生产力转移效率约为0.003 1%。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转移效率均低于东太平洋海区和赤道太平洋海区。本区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受水层和沉积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驱动因素,如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有机碳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等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受距海山距离、水深等地形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