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西藏地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胡军  杜军  边多  左慧林  格桑  杨勇 《地理学报》2007,62(9):925-934
利用1971-2005 年西藏10 个站的0.8 m、1.6 m 和3.2 m 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 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 常年份。结果表明:0.8 m 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他各站以0.19~0.81 oC/10a 的速率升高;有5 个站的1.6 m 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 0.20~0.60 oC/10a;3.2 m 年平均地温6 个站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为0.13~0.52 oC/10a,以拉萨升温率最大。在0.8 m 处,① 大部分站点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藏西部、南 部以夏季升幅最大,特别是狮泉河达1.61 oC/10a;北部以冬季增温最突出。东部地区四分之三的季平均地温呈降温趋势。② 大部分站点年平均地温呈逐年代升高趋势,而昌都表现为逐年代降低趋势。③ 狮泉河春、夏季平均地温分别在1996 年和1983 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拉萨和日喀则年、季平均地温发生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前者 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后者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而林芝1993 年夏、秋季出现的气候 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暖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冷期。④ 西藏西部年、季平均地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且发生在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前5 年;南部年、季平均地温均为异常偏高年份,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北部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均出现在21 世纪前5 年, 异常偏低年份以20 世纪80 年代居多;东部年平均地温以异常偏低年为主。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测站最大冻土深度以-4.5~-25.4 cm/10a 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安多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272.
一、工程概况 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分水江干流中游河段,坝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桐庐县境内分水镇上游2.5km处五里亭,距杭州市105km.分水江水利枢工程任务是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和旅游等综合利用.2001年因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库区道路进行了改建.由于建设资金等原因的制约,改建时未对右坝肩进行喷锚等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273.
杨勇 《地下水》2022,(3):293-295
水利工程中不良地基的存在会导致水工建筑物产生过大或不均匀沉降,分析水利工程不良地基的加固,是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四川某水电站软土地基为例,基于M-C理论,采用ABAQUS建立了3维地基模型,分析了混凝土桩加固软土地基前后,闸址的变形与沉降。结果表明,地基受压后其闸室附近的应力最为集中,地基土应变最大的部分位于闸室正下方;采用混凝土桩加固后的地基应变达到了10~17数量级,加固后沉降达到了10~4 mm量级,说明加固后地基沉降能够满足工程精度,提高了软土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274.
次生石英的紫外阴极发光机理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JCxA—733电子探针上采用一种实用的微区紫外-可见阴极荧光的探测方案对河北唐山石英砂岩的微小次生加大边进行阴极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具有波长为287nm、300—330nm和380nm光谱形状各异的紫外荧光。通过分析比较锂辉石、硬玉、石英、长石等含Li、Al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它们的紫外阴极荧光光谱,并观察电子束长时间轰击后阴极荧光谱的变化,初步证实Al—R^ 元素对是似石英([Si,Al—R^ ]O2)矿物晶体300—330nm紫外阴极荧光谱的激活剂,287nm的紫外荧光谱是石英辐照损伤色心的特征光谱,不是石英固有的阴极荧光光谱。所有的石英都有380nm的光谱,它是石英的本征光谱峰之一。次生石英的紫外阴极荧光特征与其生成条件密切相关,这对分析和揭示砂岩胶结状况、油气储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5.
近年来在二连盆地中先后发现了哈达图、巴彦乌拉等大中型砂岩型铀矿床,这一地区因此成为国内铀矿勘查和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腾格尔坳陷都日木地区的铀矿成矿背景相似,为限定含铀目的层下白垩统赛汉组铀源区位置及岩性,对其开展了岩相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下白垩统赛汉组砂岩碎屑的锆石U-Pb年龄可分为2个主要区间:(1) 129~152 Ma(峰值141 Ma),εHf(t)值为-13.07~7.21,对应的tDM2为731~2018 Ma;(2) 243~281 Ma(峰值263 Ma),εHf(t)值为-13.83~9.83,对应的tDM2为668~2149 Ma。再结合古水流流向和源区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表明,都日木地区赛汉组物源主要来自温都尔庙-镶黄旗一带更靠近盆地一侧的二叠纪和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岩,而铀源主要来自该地区二叠纪花岗岩、火山岩和早白垩世火山岩,在砂岩型铀的矿化过程中盆地处于较为稳定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