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辽南金刚石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成矿背景进行了总结与整理,分析了金伯利岩的矿床特点及含矿性特征,整理并分析了辽南金刚石的成矿时代和其形成的幔源环境,对金刚石原生矿床的成矿模式及金刚石的形成时代和成因等问题做了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82.
一种河口湾海岸线渐进化简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形态复杂的河口湾海岸线自动化简是当前线要素化简研究的难点之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地理特征影响下河口湾海岸线形态特点及海图综合约束,提出一种河口湾海岸线渐进化简方法。该方法以约束Delaunay三角网为支撑构建河口湾骨架线二叉树模型,结构化表达河口湾海岸线形态特征;基于此模型,通过叶子流路渐进取舍、"退化"充分化简细小弯曲或弯曲细小部分,通过局部夸大消除河口湾内视觉冲突等,实现河口湾海岸线化简。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化简目标尺度下不可视的局部细节,顾及河口湾海岸线整体形态特征保持,在几何层次、地理层次上都具有一定优越性,适于多种形态河口湾海岸线化简应用。  相似文献   
83.
深层、超深层中有机酸的分布特征及其热稳定性对储层物性有着重要影响。采用高温高压水—岩模拟装置对储层中典型一元和二元有机酸(乙酸和乙二酸)的分解反应进行了模拟,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乙二酸比乙酸更容易分解,且分解反应的速率更高;乙酸和乙二酸分解反应的起始温度分别为230 ℃和180 ℃,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加。反应体系中高pH值和钾长石的存在明显提高了乙酸和乙二酸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但对起始温度影响较小。高流体压力和静岩压力均会抑制乙酸和乙二酸的分解,在提高有机酸分解反应起始温度的同时降低分解反应速率。从地质意义上来讲,相对高压、低地温的地层环境更有利于有机酸的保存,因此具有低地温梯度的沉积盆地形成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84.
上扬子地区是我国页岩气重要开采区,也是氦气工业性开采的唯一地区,但对于其氦气生成潜力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据此,对上扬子东南地区采集的144件岩石样品进行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铀、钍强度测试,理论计算了页岩气中氦气达到我国工业开采标准(0.05%)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岩石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富含铀、钍的副矿物(锆石、独居石、铀钍石及磷灰石等)主要赋存于造岩矿物石英和长石中.岩石铀、钍强度测试结果表明,三大类岩石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8.96×10-6)>岩浆岩(4.83×10-6)>变质岩(1.89×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11.01×10-6)≈变质岩(10.4×10-6)>岩浆岩(5.9×10-6).岩浆岩中铀、钍平均含量呈现: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沉积岩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3.86×10-6)>>砂岩(2.54×10-6)>碳酸盐岩(1.67×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2.50×10-6)≈砂岩(12.76×10-6)>碳酸盐岩(5.96×10-6).不同沉积时代沉积岩中铀、钍平均含量也呈现上述分布规律.沉积岩中铀、钍含量主要与岩石的沉积环境与物源有关,与沉积时代无关.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岩石氦气生成量的大小为:泥页岩>酸性岩>中性岩>砂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基性岩>超基性岩.以中国南方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当该层位泥页岩中残余氦气含量为U,Th元素衰变释放出来氦气含量的80%以上时,适合进行"页岩气+氦气"的共同开采,提高页岩气的开采价值.  相似文献   
85.
徐洁  陶辉飞  陈科  张中宁  王晓锋  李靖  郝乐伟 《地球科学》2019,44(11):3736-3748
为研究过熟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选用上扬子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2套过熟页岩开展热模拟实验,结合X-衍射、氮气和二氧化碳吸附以及扫描电镜研究其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龙马溪组样品孔体积在500℃时得到最大提高,为原样的1.35倍; 牛蹄塘组样品孔体积在450℃时上升为最高,较原样提高到1.13倍.利用吸附数据计算出牛蹄塘组样品微孔体积是龙马溪组样品的1.72倍,龙马溪组中孔体积是牛蹄塘组样品的1.44倍.结果表明:(1)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生烃潜力弱且原始微孔体积高,生烃量少又不易排出,孔隙结构改善较差; (2)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含量较高抗压能力较强,利于中-大孔隙的发育与保存,也有利于烃类生成后排出,孔体积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86.
为了解高压条件下二氧化碳(CO2)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改造及吸附行为,以四川盆地焦页6井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N2吸附和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压条件下CO2处理前后的页岩微观结构特征及CO2在页岩中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随处理温度升高,CO2作用后的页岩比表面积呈下降趋势,平均孔径和孔体积呈上升趋势,微孔、中孔比例减少,宏孔比例增大.CO2会改变页岩孔隙结构,改变程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同时表明页岩对CO2的过剩吸附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后随压力增大而减小;绝对吸附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加,在40 MPa之后,吸附量趋于稳定.页岩对CO2的吸附行为与温度压力有关,在高压条件下,Langmuir模型依然能较好地拟合CO2在页岩中的吸附.   相似文献   
87.
土壤pH值实验室测定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pH值是土壤酸碱强度的指标,是土壤的基本性质之一,由于土壤成分复杂且内部处于不断交换的过程,其pH值的准确测定较为困难,因此展开影响因素的逐一研究对其pH值的准确测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实验室玻璃电极法测定土壤pH值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展开实验并研究讨论。结果表明,陈化时间对实验室测定土壤pH值影响较大,20天以上的陈化能使土壤pH值稳定;不同方式处理实验用水浸提所测得的土壤pH值基本无差别;浸提时间对样品的测定有很大的影响,应尽量选择浸提时间在30~60 min;液土比过小则浸提液少,过大则稀释效应显著,均不利于pH值的准确测定,通常选择选择液土比为2. 5∶1。  相似文献   
88.
滑(边)坡稳定性评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伟中  金亚兵  冯光平  李靖 《岩土力学》2010,31(7):2129-2134
滑(边)坡稳定性评估不仅取决于计算方法本身,更主要的取决于计算参数的选取是否合理,力学参数的选取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所建立的滑(边)坡稳定性评估体系的成败。在根据试验结果等综合确定(潜在)滑动面的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取值区间和建立计算模型基础上,对滑(边)坡反算力学参数时不同发育条件下稳定系数的选取和稳定性计算方法的确定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滑(边)坡力学参数的综合选取方法和稳定性评估体系,并以某滑坡为例进行了实际工程应用。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对所建立的稳定性评估体系进行了验证,其工程适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9.
青海木里三露天井田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露天井田的煤田钻孔和地质勘查报告等资料,应用回剥技术分析研究区从晚古生代石炭纪以来的沉降史及构造演化特征,讨论了水合物形成与构 造演化的关系。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4期沉降和3期抬升:石炭纪至晚三叠世,沉降由慢转快,沉降幅度较大;晚三叠世末期,由于晚印支运动影响构造抬升;早侏 罗世至早白垩世,快速沉降;晚白垩世,燕山运动导致区域隆升;中新世发生较快速沉降;上新世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快速隆升,随后第四纪又出现较快速沉降。沉降史模拟结果为研究区 构造演化提供了定量或半定量的参数。三露天构造沉降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影响烃源岩成熟度和温压稳定带的形成两方面。  相似文献   
90.
煤系页岩气的基本特点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系页岩气是页岩气的重要类型之一。从煤系岩性组合、煤系页岩气地化特征和盖层条件等方面入手,剖析了煤系页岩气的生、排烃能力及保存条件,总结了中国煤系泥页岩的分布特征与发育规律。研究表明:煤系干酪根以腐殖型(III型)为主,H/C较低,总有机碳TOC值高;生烃母质的性质导致煤系泥页岩以生气为主,且具有长期缓慢生烃、排气态烃困难、滞后,排烃效率低、残留烃量大等特点;煤系中的煤层既是良好的气源岩,又对下伏层位的页岩气起到封盖作用,因此,煤系泥页岩具备较好的聚集成藏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