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湖北人工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监测站雨量资料、NCEP再分析0.5°×0.5°等资料,对锋生函数在2011年6月中上旬梅雨期三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湖北梅雨在单阻型环流场形成和维持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特征的暴雨过程。三次过程均在中层出现锋生。(2)中层锋生主要由垂直锋生造成,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生。低层锋生主要由水平锋生造成,有利于水汽输送和辐合抬升。当中层和低层均有锋生,且中层为垂直锋生、低层为水平锋生时,有利于降雨强度的加强。(3)先出现中层锋生后出现低层锋生可能为短时降雨,先出现低层锋生后出现中层锋生可能为长历时降雨。(4)低层的垂直锋消与水平锋生完全抵消说明低层水平辐合不够强,且对流稳定,不利于强降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强震区的慢地震?是否是地震前兆?或为其它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昆仑山强震前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所观测的震颤波信号的特征、持续时间、震颤波强度变化与大规模大气运动的关系、信号强度随观测空间的衰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在昆仑山强震前观测到的震颤波由两个信号组成,其中11月10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5~0.22 Hz (周期约4~7 s)、持续时间在10-13日的震颤波,主要由同时间段内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强台风玲玲(Ling Ling)引发;而11月11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0.13 Hz (周期7~10 s)、持续时间在11-12日的震颤波,不是来自昆仑山强震区的慢地震,而是由来自欧洲北部及欧亚大陆的强温带气旋引发.  相似文献   
13.
在简单介绍支持向量机(SVM)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2003-2006年武汉市探空和地面气象要素资料,使用支持向量机方法(SVM)和CMSVM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对训练样本进行交叉验证和模型核参数的逐渐逼近,建立了武汉市0~24 h大雾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经过2007年试报,该模型的Ts评分为62.5%;同时,通过对2007年武汉市大雾特点和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分析发现,该模型所选取的建模时段和设计的输出产品时间均比较合理,能够较及时地为大雾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梅雨期分级降水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才媛 《气象》1996,22(1):49-52
以武汉中心气象台日常业务降水预报项目为研究对象,选择梅雨期12-36小时预报时段,以灰色系统理论的生成函数为基础,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将LAFS模式等降水量预报集成,制作了武汉单站降水量分级(弱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强降水)预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将LAFS资料的降水量预告场订正到湖北省5个自然区,制作湖北省区域降水分级预报。经过1993年、1994年准业务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1971~2000年强降水面雨量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极值分布、滑动极值和流域之间强降水的关系,初步得出强降水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即强降水面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年变化清楚,不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频次分布、量级分布、极值分布、集中降水强度差异明显,相邻流域强降水面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数值预报标准化统计检验方法,对1992年3-4月T_(42)500hPa72~b-120~b高度预报场以及在T_(42)资料的基础上,运用T_(21)模式制作的6-10天延伸预报500hPa高度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T_(42)模式的精度虽然与欧洲中心的模式精度相比有一段距离,但T_(42)的预报能力业已达到较高水平;T_(21)模式第10天预报的趋势相关系数还可达0.6以上,即对中期预报具有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第三标段路面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水泥石灰稳定砂土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RCC次面层、AC面层、联结层及桥面明涵稀浆封层的机构化施工。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武汉市大雾变化特征及2006年一次大雾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近一个时期武汉市大雾的时空变化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及有关物理要素场的分布情况,根据1995~2005年武汉市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这一时期武汉市大雾的变化特点,并对2006年3月10日出现在武汉市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1年来,武汉市大雾日数继续下降,冬季大雾出现频率最高,春、秋季大雾频率次之,大雾持续时间明显延长;高空弱的偏西气流,中低层弱的暖湿气流,近地面有逆温层,地面为均压场等条件,是大雾形成的有利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冬季准静止锋与1998年夏季梅雨锋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比2008年1月出现在华南的冬季准静止锋和1998年6-7月出现在江淮流域的夏季梅雨锋得出如下结论:(1)2008年冬季静止锋和1998年夏季梅雨锋的阻塞形势和暖湿气流来源基本一致.(2)锋生作用均在低层较为明显,但锋生结构不同.2008年冬季静止锋锋生较强,坡度较小,高度到达对流层中上层;1998年夏季梅雨锋锋生较弱,锋区主要集中在800 hPa以下.2008年降水主要发生在静止锋北侧,1998年夏季降水则主要发生在锋区附近.(3)影响锋生的要素不同.2008年静止锋锋生为温度、湿度、风场的共同作用;而1998年静止锋锋生主要为湿度和风场的影响,温度场几乎没有对其产生影响.(4)降水机制不同,2008年1月的冰雪天气为静止锋锋面抬升和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所致,而1998年夏季的梅雨是由低层不稳定的触发、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50hPa高度场、850hPa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地面报文资料,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湖北省76个县(市)气象台站短期最高和最低温度的预报模型。经1999年9~11月试验发现,该模型预报效果较好,特别是在气温较大的强冷空气爆发过程中的预报效果比一般线性预报方法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