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81.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对植被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1982~2015年的长时间序列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集和收集190 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降雨数据,运用空间数理统计方法在像元尺度上分析34 a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NDVI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发生频率在0~13次/a,平均为2次/a。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总的暴雨发生次数在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夏季。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NDVI均值为0.54,植被总体生长状态良好。NDVI分布呈明显的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且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平均增加0.002/10a。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暴雨灾害对NDVI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暴雨灾害发生频率每增加1%,研究区植被NDVI将降低0.01%,但空间上表现为苏北和山东地区显著的抑制性,而河北与广东和广西北部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2.
介绍北京高崖口国家重力仪短基线标定场的测量情况,分析高精度相对重力联测和使用A10绝对重力仪进行4期校准得到的结果精度。结果表明,高崖口短基线场基2点与基5点间的重力段差长期变化在20 μGal以内,点位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3.
中国的侏罗系以陆相地层为主,仅在西藏地区和黑龙江东北部发育海相地层,华南早侏罗世也存在较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中国侏罗系不同陆相盆地间的岩性和化石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以来争议很大,特别是同位素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结果存在严重分歧.本文根据地层特征,结合大地构造和古地理等因素,将中国侏罗系分为5个大区,其中陆相盆地的...  相似文献   
184.
一次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钱鹏  蒋薇  孔启亮  周勍  李建国 《气象科学》2012,32(2):188-19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0年7月10—13日江苏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渗透的冷空气和同时存在东西两股水汽通道是此次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产生的关键;高空急流的位置对暴雨的落区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而低空急流的强弱对降水量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高空急流南侧的急流风速等值线密集区在3个纬距内急流风速差达到10 m/s,同时低空急流中心达到12 m/s时,在两个急流带之间易产生区域性暴雨或区域性大暴雨天气;涡度和散度场的高低空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高低空急流、涡度、散度等时间平均场的分析,可以判断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中区域性大暴雨的落区。  相似文献   
185.
详细介绍了重力固体潮汐改正的来源和计算公式,针对潮汐因子的取值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就海洋负荷潮汐模型对重力潮汐的影响展开阐述并给出简算公式,最后得出,不同等级的重力测量计算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其计算精度为±2×10-8 ms-2。  相似文献   
186.
本文中,笔者对燕辽地区的构造形迹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将其划分成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燕辽地区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其构造格局主要由燕辽向斜、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及其配套断裂组成,在这三个区域构造样式之下又发育次一级的褶皱构造及其配套断裂,并且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改造、叠加和利用,致使出现复杂的构造格局.海西一印支期形成了燕辽向斜及其配套断裂,"内蒙地轴"是燕辽向斜的北翼.燕辽沉降带是燕辽向斜的南翼.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褶皱成复向斜,"内蒙地轴"南缘断裂是复向斜的轴部纵断裂并充填了上侏罗统作为裂隙充填物.中晚侏罗世开始,以秦皇岛-凌源断裂为轴面褶皱成一个背形.秦皇岛-凌源断裂的存在及其对燕山段和辽西段的影响致使燕山段和辽西段具有不同的地表出露形态.  相似文献   
187.
AutoCAD与VCT数据格式转换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AutoCAD与VCT 2种数据格式的数据组织特点,研究了两者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以点状要素为例,找到了一条实现AutoCAD到VCT数据格式转换的技术路线.经实践证明该路线是可行的,可以满足我国标准数据格式要求。  相似文献   
188.
将2009年7月第5候至8月第2候作为研究时段,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镇江地区2009年盛夏罕见的低温多雨寡照的极端异常气候作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同期ECMWF的中期预报产品与实况,实现了对ECMWF模式的中期预报性能检验,由此加深了对此类天气过程中期预报的理解。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偏弱,110~120 °E上空850 hPa层上存在异常南北风的辐合区,受西南季风和热带系统的共同影响,整层具有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在此次极端异常气候发生过程中,ECMWF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维持海上和增强西进的中期预报精准。同时,其数值产品对西风指数和850 hPa温度也具有良好的中期预报指示意义,成为准确预报此次过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9.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秉良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5,17(3):204-206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0.
西昆仑山南红山湖沉积反映的过去150年湖区环境变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210Pb和~137Cs方法对西昆仑山南红山湖 2号孔(长 1.07 m)湖泊岩芯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了分辨率达1.4年的过去约150年(1850~1997年)连续湖泊沉积环境序列.该沉积柱子的总有机碳、总氮、元素地球化学、碳酸钙、粒度、介形虫丰度等变化表明,这些环境代用指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反映了湖区环境具有19世纪下半叶的冷湿、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的暖湿和20年代开始的暖干变化背景.20年代以来又具有次一级的冷暖/干湿波动,可以划分为1922~1960年间的冷干/暖湿波动、1960年以来的强烈暖干化以及出现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短暂冷湿过程.其中,70年代中期至末期的湿润时期和80年代中期开始的干旱环境在邻近地区的器测气象记录中得到证实,粒度数据与器测降水记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同一地区的古里雅冰芯记录对比,该孔指示环境冷暖的代用指标(TOC)与冰芯中代表温度变化的δ~18O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指示干湿程度的指标与冰芯中代表降水大小的冰川积累量变化关系较差.该孔湖泊沉积记录表明,选取的代用指标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湖芯序列能够反映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