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吴箐  程金屏  钟式玉  李宇 《地理研究》2013,32(2):307-316
从城镇人居环境特点及不同主体的需求出发,构建了一套包括5个综合指标项和32个要素的城镇人居环境指标体系。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揭示了不同主体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特征;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探讨了城镇人居环境要素需求差异性影响因素及不同群体要素需求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受访者对闲暇活动等10个要素的需求表现出差异性,对生活能源等22个要素的需求表现出共性;居住时间和经济状况对不同主体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的差异性影响最大。同时结合4个类群主体的差异性环境要素需求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新塘镇未来人居环境优化应该重点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22.
针对相邻两联连续梁桥伸缩缝处的碰撞现象,基于其周期不一致而表现出的动力差异性,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采用直接积分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相邻联的非同向振动和伸缩缝处的碰撞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周期比的相邻梁体,在地震动作用下产生的碰撞响应不同,加速度峰值小持续时间长的地震波对伸缩缝处的碰撞响应较小;碰撞对严重不同向振动的相邻两联(T2/T10.5)的地震响应影响很大,随着相邻两联周期比的增大,碰撞对结构地震反应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3.
李强  李宇 《河南地质》2009,(9):14-15
管城回族区国土资源局从2007年开始,实行国土资源所与乡镇政府的村镇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办公,解决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上面临的许多难点,有效地保障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保护了耕地面积,受到群众的好评,也得到了市局领导的肯定。该局也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跨越式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4.
李宇 《山西地质》2012,(2):68-69,71
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念、发展以及特点,重点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执法监查各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留58潜山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为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包括了原生孔隙,溶蚀孔隙,以及裂缝等类型.潜山储层物性的分布特点表现为纵向上的分层发育和横向上的分带发育.综合本区测井解释及岩心观察认为,影响潜山储层发育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与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以及平面上储层发育带是否处于潜山构造顶部或断层...  相似文献   
26.
管城回族区国土资源局从2007年开始,实行国土资源所与乡镇政府的村镇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办公,解决了基层国士资源管理机制上面临的许多难点,有效地保障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保护了耕地面积,受到群众的好评,也得到了市局领导的肯定.该局也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 "跨越式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7.
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近年 来, 国内外学者继承了绿洲城市化与自然环境变迁关系的历史学分析, 多角度探讨了绿洲古城国 产生、繁荣和衰落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 十分重视水资源约束下的流域绿洲城市化 研究, 基本确立水资源约束和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为研究切入点; 非常注重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 境相互作用机理探究, 从中、长时间尺度分析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阶段性特 征; 广泛采用空间技术、复杂系统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定量方法评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过 程; 普遍关注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正负效应的辨析; 逐步加强对可持续绿洲城市化模式和对策 的探索, 并总结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研究趋势来看, 今后在研究 的可控性与对实践的指导性、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系统动态性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8.
李宇  陈润珍  蔡敏  孔宁谦 《海洋预报》2006,23(Z1):104-109
本文对1960~2002年进入广西影响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均每年有4.3个热带气旋进入广西影响区,强度突然加强的平均每年有0.3个,发生在6~10月,其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北部近海至粤西近海区域和北部湾海域。利用《台风年鉴》和《历史天气图》以及欧洲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类热带气旋进行环流特征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有助于更好地做出这类热带气旋的风力和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29.
李宇 《大地纵横》2005,(11):50-51
  相似文献   
30.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is a strategic move to promot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which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However, well-planned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demand accurately identifying construction risks,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risk levels, and mapp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risks. Therefore, this study established the integrated risk evaluation model(IREM)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determine their magnitud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propose designs for the east and west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o mitigate construction risks. Suggestions include developing innovative cooperation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for resources and market",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and applying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setting buffers; establishing collabora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to mitigate the three major ecological risks in the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trans-border area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by improving strategic coordination. In summary, this study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designing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minimizing construction r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