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化学成分及物源示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EA1孔和EA5孔沉积物化学成分变化范围较大。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Al,Mg,Mn,Ti,P,Ba,Zr,Co,Ni,Cu,Zn,Cr明显偏高,而Fe,Na,Ca,Sr,Li,U明显偏低,与全球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Li,Rb,Ba,Th,Zr,Hf,Cu,Zn,Pb偏高,而Al,Na,Ca,Mg,Fe,Mn,Ti,P,Sr,U,Co,Ni,V,Cr偏低,钻孔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在垂向上具有明显变化,主要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钻孔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因子(EF)均小于10,接近于1,表明钻孔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地壳,一些元素因分异或外来物质加入而富集,一些元素则因分异带出而亏损,钻孔沉积物源区的DF值判别表明,钻孔沉积物与现代黄河,长江沉积物均有亲缘关系,可能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于气候带南移,干旱区域扩大,在古长江搬运沉积物中类似现今黄河沉积物的干旱组分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了地球化学示踪结果的长江与黄河双重性,或者说古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古长江搬运物质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92.
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洋事件地球化学的含义,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海洋事件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对相关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3.
本文对南京地区早寒武世幕府山组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盐度、古水深及古环境的记录,分析幕府山组时期发生的海平面相对升降。结果表明:下扬子南京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Mg2+/Ca2+值与古水深呈负相关,Sr/Ba值、1000Sr/Ca值和V/Ni值与古盐度、古水深呈正相关,Sr/Ba值、1000Sr/Ca值和V/Ni值反映的古盐度、古水深曲线可以指示海平面相对升降。幕府山组样品碳、氧同位素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δ13CPDB值分布于0.8‰~3.5‰之间,均值为2.55‰;δ18OPDB值分布于-6.9‰~-2.2‰之间,均值为-4.18‰。幕府山组样品的δ13CPDB值大小可以反映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两者呈正相关。根据Sr/Ba值、1000Sr/Ca值、V/Ni值、δ13CPDB值和沉积环境演化,绘制了幕府山组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幕府山组经历了一次海侵-海退旋回,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反映了幕府山组海平面波动频繁,由3次海平面相对上升和3次海平面相对下降组成。  相似文献   
94.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的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可分为西伯利亚板块,黑龙江板块,华北板块和中生代陆缘地体组织4个构造单元,作为兴蒙造山带主体的黑龙江板块并非是简单的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带,而是由介于两大板块之间的中、小块体群组成的拼合带,以燕山期为界,兴蒙造山带及邻区的构造演化可分为块体的多级序拼合和环太平洋域构造演化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95.
南亚季风区加热影响副高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一次出梅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过程,从加热场角度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南亚季风区对副高活动的影响,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南亚季风区正的加热增强将激发出一支自最大加热中心向东北方向传播的波列,至第3天将在日本到华北建立一强正区平中心,从而有利副高增强。此外,还比较了南亚季风区加热与副高南侧热带辐会带加热对副高影响的差异。结果认为:南亚季风区正加热更有利于副高北进,而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正加热更有利于副高西伸;从影响副高的时间来看,南亚季风区正加热在第3天便使副高增强,而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正加热的作用偏晚,在第5天影响才明显起来。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CSDP-2井不同时期地层吸附烃类气体分子及碳、氢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吸附烃类气体成因类型和源区特征.崂山隆起不同时期地层的吸附烃类气体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主要富集层位依次是坟头组、孤峰组、船山组、栖霞组和黄龙组.吸附烃类气体富集受地层岩性、有机质含量、烃类气体运移等多种因素控制.孤峰组主要显示...  相似文献   
97.
高分子量烃主要包括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两大类,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于海底沉积物高分子量烃测量的主要方法有全萃取气相色谱、全扫描荧光和气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质谱/质谱等。全萃取气相色谱能够给出总萃取有机物、不溶复杂化合物、总链烃的量,指示热成因和新近有机物的贡献;全扫描荧光能够给出最大荧光强度、最大发射波长、最大激发波长、R值和指纹图形状等信息,不仅能够指示热成因烃和新近有机物的贡献,而且能够指示油气属性和含油气性;气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测量海底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识别海底烃类渗漏的存在,给出渗漏烃源区源岩特征、热成熟度、成烃时代以及油质等信息。  相似文献   
98.
近岸海域的沉积物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来源及传输途径;提出了污染物在沉积物一水界面的迁移转换模型;综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及污染物的修复方法;评述各种修复方法的使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必须加快展开沉积物污染的相关研究,不要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相似文献   
99.
海洋油气的目标地球化学探测是直接为局部构造排序和钻探井位优选而采取的一种综合性的油气勘探技术。首先是进行目标区海底油气渗漏的地球物理识别,具体包括: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对海水表面油膜的识别,利用侧扫声纳、多波速和浅地层剖面测量对海底表面特征的识别,以及利用二维、三维地震对海底深层特征的识别等;然后是开展目标区油气地球化学探测,包括取样站位布设,样品采集和处理,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测试,地球化学异常提取和综合评价等。通过对南黄海目标区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以及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可能油气渗漏区,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探测,识别出了单指标异常和多指标综合异常,划分了4个地球化学区。地球化学区与目标区内的局部构造和断裂构造关系密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地球化学区含油气性优劣的排序是Ⅰ区〉Ⅲ区〉Ⅱ区〉Ⅳ区。据此建议钻探井位布设在Ⅰ区即ZC7-1构造或Ⅲ区即ZC133构造上。  相似文献   
100.
利用NASA Terra和Aqua卫星MODIS气溶胶卫星产品,统计了亚洲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点,发现东亚与南亚两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年际变化类似,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同时结合季风区气候条件,分析亚洲季风对气溶胶分布传输的影响,认为南亚气溶胶光学厚度大值区主要是由于南亚季风和高原地形综合作用形成,东亚地区主要是以当地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为主,夏季会受到南亚地区气溶胶输送的影响。光学厚度大值区会随着强季风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