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南岭以南东江流域临江地层剖面LJ3层位是一套红色沙质沉积物,经TL年代测定其形成于(9 500±800)—(19 600±1 800) a BP的MIS2阶段。根据对该层16个样品(LJ3\|100到LJ3-85)的粒度分析结果,发现:①各个粒组配置给不同样品具有大致相同的含量;②)Md、Mz、σ、Sk和Kg从LJ3\|100到LJ3\|85摆动在一个狭窄的区间;③诸样品在概率累积曲线上的各个段落以基本相同的斜率平行延展。经研究,这三个方面都共同的反映了LJ3的风成特征。据此认为,该层是发生在岭南MIS2阶段内的红色沙质沉积物,反映了当时干旱的气候。  相似文献   
62.
克里雅河上游流域黄土中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克里雅河上游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两个黄土剖面13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末次冰期以来该区黄土堆积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耐旱的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蒿(Artemisia)等草本植物为主, 属荒漠草原类型。但期间也出现过具有一定含量的云杉(Picea)、冷杉(Abies)、松属(Pinus)等针叶树花粉, 显示出疏林草原环境。由此表明, 从那时以来的黄土堆积过程中, 在总的持续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下也存在相对的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63.
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共和盆地在自然带上属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与干旱荒漠地带之间的高原温带内半干旱干草原和干旱荒漠草原的过渡生物气候亚带, 高寒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第四纪砂物质是我国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地区之一, 这对当地农牧业生产, 特别是龙羊峡库区造成巨大威胁。为此, 本文探讨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危害的基础上, 并提出土地沙漠化的初步区划、防治原则、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4.
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与MIS3相当的MGS3地层段中33LS, 35LS, 37FL和39LS的腹足类—陆生蜗牛和淡水螺类化石, 经鉴定为11种, 隶属于8科10属. 可以划分为: (1) 旋螺属-土蜗螺属组合, 主要成员是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西伯利亚旋螺Gyraulus sibiricus, 小土蜗 Galba pervia, 奇异土蜗Galba superegra Gredler等; (2) 瓦娄蜗牛属组合, 主要成员有伸展瓦娄蜗牛Vallonia patens, 白云石虹蛹螺Pupilla muscorum, 浅圆盘螺Discus pauper等陆生螺类. 依据年代测试结果和这些化石现生种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及地理分布, 研究认为, 33LS, 35LS, 37FL, 39LS依次距今为26000, 29000, 33000和38000 a, 其在时间与气候特点上与格陵兰冰芯GRIP-4, 5, 6, 10间冰段具有较好的对比关系, 33LS, 35LS, 39LS代表了非常温暖湿润时期, 37FL次之; MGS3记录的这4个时期的气候波动与MIS3间冰阶全球气候背景下东亚夏季风对毛乌素沙漠的强烈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5.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古土壤)构成的相互叠覆的沉积,形成14.5个“沉积旋回”。TMS3微量元素Mn、P、Sr、Rb、V、Zn、Cr、Ni、Cu和Nb在沙丘砂中含量低,在其他5类沉积相中含量高;Rb/Sr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上,随着沙丘砂与这5类沉积相的交替,元素含量、Rb/Sr比值表现出明显的峰(高值)谷(低值)波动,并形成基本上与沉积旋回数量一致的“元素旋回”——ECY1—ECY14.5。该层段14.5个元素旋回揭示了相同数量的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演变的“旋回”——MCY1—14.5,包括14次冬季风事件和15次夏季风事件,每个季风旋回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48 ka;TMS3元素记录的15次夏季风事件与GRIP冰芯和葫芦洞石笋MIS3-δ18O曲线的间冰阶具有相同的发生次数,也与邻近的古浪黄土MIS3中的间冰阶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土门剖面TMS3的地球化学迁聚...  相似文献   
66.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质环境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密度、地裂缝密度、土体承载力等。通过指标量化分级,指标赋权和构造隶属函数,构建了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广东沿海190单元进行了运算,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五级17个亚区,为广东沿海21世纪土地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7.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 ,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 ,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密度、地裂缝密度、土体承载力等。通过指标量化分级、指标赋权和构造隶属函数 ,构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对广东沿海 190单元进行了运算 ,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五级 17个亚区 ,为广东沿海2 1世纪土地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以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MGS1层段为代表,试图通过对其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探讨该地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在分析的14种微量元素中,除Cr和Zn以外的12种元素P、Pb、Rb、Nb、Zr、V、Sr、Cu、Ni、As、Ba、Co含量在MGS1剖面的垂直方向上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元素含量值在沙丘砂...  相似文献   
69.
岭南东江流域一级阶地网纹红土的时代及其粒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东江流域临江剖面含一套总厚约4.35 m的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其顶部年龄为71.40±6.60 TL kaB.P.,近底部50 cm年龄为99.10±5.90 OSL kaB.P..粒度结果显示,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都为粉砂质粘土,但前者颗粒比后者要粗,前者含较多的砂(>50 μm),在粒度频率分布上呈显著双峰态;后者含较多粉砂和粘土,呈近似单峰态.以粘土或胶体粘土含量反映的强、弱网纹红土的风化程度与深海Specmap和Sulu sea氧同位素曲线指示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早期的全球冰量和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的趋势均颇为相似.这些证据表明,临江剖面网纹红土的形成时代应属晚更新世,即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期早期.  相似文献   
70.
为探究萨拉乌苏河流域中上游段湖相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环境,通过测量干沟子剖面3个样品的年代和113个样品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干沟子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沉积物的来源,探讨了其代表的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结果 表明:在剖面垂直方向上,CaO、MgO、Sr、C1、Br以110 cm为界,含量发生剧烈变化,2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