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5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812篇
测绘学   350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518篇
地质学   1972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7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商丘市1995-2005年的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地面气象资料和大气环流特征量为依据,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筛选出了影响商丘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地面气象因子和大气环流特征因子及其关键时段,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95.2%。利用该预测模式在2006年和2007年对商丘市白粉病发病面积进行预测,预报精度分别为93.1%和90.2%。  相似文献   
992.
中山市气象局新旧观测场气象要素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中山新旧两个观测场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风向频率、平均风速、降水等作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个观测场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论是旧观测场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和新观测场之间气象要素有了较大的差异,已经不再适合气候观测的要求,但作为一个城市气候观测站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青海省雷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青海41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年雷暴资料,对青海省年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暴空间分布青南地区最多,柴达木盆地最少;年雷暴47a来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各区变化特征不一致,基本上雷暴多的地区减少趋势越明显,雷暴最少的柴达木盆地变化不明显,甚至略有增加。青海省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明显突变,周期分析发现存在准5a周期振荡。青海省雷暴的年内分布为单峰型分布,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占全年发生总数的99.6%,4~10月雷暴日数1961~2007年期间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明显,春季(4~5月份)减少趋势较秋季(9~10月份)明显。  相似文献   
994.
“三江源”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彩红  朱西德  石顺吉  徐明 《气象》2009,35(7):39-45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站1961-2005年逐月降水资料,对全区近4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9mm/45a;三江源地区经历了5个干、湿交替的阶段,存在较明显的准2年、准4~6年的振荡周期,自1980年代中期后12~14年左右的周期信号较强;1968、1979及1986年是3个明显的气候突变点,小波分析结果与降水序列大-小-大-小-大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检验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环流分析表明,三江源地区夏季旱、涝年份的大气环流配置形势在高度距平场、风场和温度场均呈反向变化,可作为强信号,对三江源夏季降水的异常预测起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5.
2008年4月7-8日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探空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Tbb 资料及云图资料,对2008 年4 月7-8日发生在河南省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及中、低层低涡系统的影响下产生的; Tbb 低值区及红外云图的强对流云团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6.
2007年3月3日,商丘市受高空低槽的影响,出现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区域性暴雨,达到暴雨的县有3个,其他县均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此次暴雨是商丘市1961年以来3月份第一次区域性暴雨.通过高空形势和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分析可知,高空低槽和低空急流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造成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是产生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97.
能见度自动仪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制定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2008年嘉兴气象观测站能见度仪资料与人工观测能见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仪资料与人工观测值在低能见度多发季节(秋、冬、春季)相关较好,而夏季(能见度总体较高)则相反。对能见度进行分级后的比较得出,低能见度(2km)时能见度仪观测效果较好,和人工观测值之间的对比差值及粗差率低、一致率高,具有很好的代替作用,而随着能见度的逐渐升高(2~5 km,5 km),两者之间的差距加大,能见度仪的可替代性降低。最后通过比较两种数据的各项统计指标发现,能见度仪数据序列离散度较低,精密度及精确度都要高于人工观测值,通过订正后未来有望取代人工观测。  相似文献   
998.
青海杂多圆柏年轮指示的近700年旱涝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杂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717年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响应函数、 相关与偏相关方法, 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年表对杂多5~6月的气温、 蒸发、 降水量、 相对湿度和干燥度指数反映敏感, 由其重建了高原春末夏初的干燥度指数序列, 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 证明重建方程稳定, 所重建的旱涝变化比较可靠, 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 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南部高原春末夏初干燥度指数大小的历史变化。1360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 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时段有4个, 即1441-1450年、 1691-1700年、 1741-1750年和1871-1880年; 持续时间较长的湿润时段有5个, 即1361-1370年、 1561-1570年、 1761-1770年、 1831-1850年和1891-1910年。  相似文献   
999.
瓦斯抽放站是易燃易爆场所,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瓦斯放空管是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属于爆炸危险区域的0区,为一类防雷。因此我们要做好瓦斯抽放站的防雷防静电措施,确保瓦斯抽放站及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本文从雷电危害人手,针对瓦斯抽放站的不同区域及雷击的几种类型,依据相关规范技术标准,对瓦斯抽放站的防雷方案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滩体及储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区内滩体的类型及特征、储集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区内有内碎屑滩、藻粘结颗粒滩、核形石滩和鲕粒滩4类滩体,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广泛分布于中46井—杨家岩一线的雷三段,核形石滩集中于江油观音滩的雷三段下亚段,鲕粒滩集中于绵竹的雷四段中上部。这些高能滩体是局限陆表海和开阔陆缘海环境的产物,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强烈,储集性差异大,雷三段中—上亚段的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在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的共同改造下,储集空间内充填的石膏、石盐和方解石发生溶解,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小溶洞发育,成为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中46井—鱼1井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